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河北家长,夏天到了!这项安全教育必须教给孩子!

2020-06-04 15:13:5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近日,河北省教育厅对预防中小学生溺水做出安排部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将开展一次针对溺水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媒介,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加大预防溺水宣传教育力度,预防学生溺水事故。

水火无情,意外往往发生在一瞬间,关于预防溺水的这堂安全教育课,家长和孩子都要上!

监管孩子做到“四知道”

总有家长觉得这是小概率事件,认为看下手机顶多几分钟、十几秒,出不了事儿,况且自己离孩子近,有异常肯定能及时发现。但事实却是:“我看了两眼手机发个朋友圈,再抬头看孩子,孩子没了。”

据国家卫计委和公安部统计,中国每年溺水死亡人数大约为5.7万人,其中56.04%是儿童溺亡。一半以上的儿童溺水地点距家长23米以内。

一旦儿童溺水,2分钟内他们就会失去意识。一切都发生在无声的几分钟内,一旦错过,只会遗憾终生。悲剧的发生,有时远超出你的想象。

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千万要履行起自己的职责,不要让幼小的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尽好监护责任,要做到“四知道”:

孩子去哪了?

孩子做什么?

孩子和谁一起出去?

孩子何时回来?

教育孩子牢记“六不准”

对于大龄孩子,以摆事实、讲道理为主,告诉孩子牢记“六不准”:

1.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2.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3.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队的情况下游泳。

4.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5.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

6.不准不会水性擅自下水施救。

溺水大多数是悄无声息的

不要以为溺水的孩子会呼救,可能你近在咫尺也不知道有人正在溺水。Francesco A. Pia 博士在美国某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描述溺水者的本能溺水反应:

1.除少数情况外,溺水者在生理上无法呼救。呼吸系统用于呼吸,语音是次要功能。想要他们呼救,他们得先能呼吸。

2.溺水者的嘴会在水面上下起伏。他们没办法让自己一直停在水面上说出话来。

3.溺水的人无法挥手求救。大自然本能地强迫他们横向伸展手臂并按下水面。

4.本能溺水反应从开始到结束,人的身体在水中都是保持直立、没有支撑的。除非被训练有素的救生员救出来,否则,他们只能在水面挣扎20到60秒左右。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一旦出现上述情景,可以立刻上前叫名字,如果他不回答,就有可能已经出现问题。就算判断失误,对方只是在和你开玩笑,也要立刻跳下水把对方拉上岸。

会游泳的人,如何自救

城市里的孩子很多在10岁前就报名参加了游泳学习班,但是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孩子会游泳而放松了警惕,各种意外、炫技都有可能导致危险来临。这些情况务必提前告诉他(她)。

把握“黄金4分钟”,这样做能救命

杭州市余杭区急救中心急救科科长翁海平说,当溺水者被救上岸后,如果存在心脏骤停,黄金抢救时间在4分钟之内。心脏骤停后4到6分钟开始,脑组织将出现不可逆的损伤;而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施救每延迟1分钟,救治成功率将下降10%左右,超过10分钟救治成功率极低。

>>溺水者救上岸后的急救方法

首先需判断溺水者的呼吸和神志。如果神志不清但有呼吸,应迅速为其清除呼吸道(口腔、鼻咽部)的异物,如淤泥、杂草等,让溺水者平卧,将头侧向一侧,保持溺水者呼吸道畅通,及时呼叫120,同时密切关注溺水者情况。如果溺水者呼吸微弱或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同时呼叫120。

>>所有溺水者均不强调“控水

大多数溺水者并非是喝大量的水而窒息,而是因气管呛入少量水呈“假死”状态。吸入肺中的水不易压出,而进入胃部的水却与呼吸无关,所以,让溺水者吐水反倒容易误入气管而呛住。

说一千道一万,孩子若出事,父母再后悔也无济于事。所以千万不要缺乏安全意识,忽略安全细节,安全教育是一堂终身课。

(河北新闻网综合广西新闻网、余杭晨报、中国新闻周刊等,编辑孙玉


责任编辑:孙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