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长镜头|滹沱河畔品正定

2020-06-12 04:47:49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赵云庙。 正定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供图

走进六月,古城正定在渐旺的凡间烟火中,变为“天上的街市”。

游古寺,赏古塔,品八大碗,进酒楼茶肆,逛网咖书吧,好一幅“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如画美景,生动演绎着“活在当下”的历史名城保护之传奇。

“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秉持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正定对千年文脉细心梳理,更将无限雄浑和灿烂凝结为今日的鲜活、温暖和尊严。

晨曦之中,那城墙古塔雄壮矗立,迎来新生

凌晨五时,古城正定,已经从苍茫夜色中渐渐醒来。

这是一次暌违许久的登临。露珠,还在荷叶上晃动,朝阳尚未跃出地平线,而清风已吹拂在古老城墙上。抬头仰望,久负盛名的长乐门巍峨壮观,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匾额在晨曦中透着清俊朗阔之气,仿佛正昭示着古城的苏醒。

2020年6月5日,一个极平凡的清晨,与正定再度相遇。

“中国咽喉通九省,神京锁钥控三关。地当河朔称雄镇,虎踞龙盘燕赵间。”清代诗人容丕华一首《正定府》,把这座千年古城的显赫地位和历史重要性勾勒出来。西扼井陉口,南临滹沱河,曾经的正定,一直是府州郡县治所,唐后期起,更成为河北中部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其中,捍卫生命与安宁的古城墙功莫大焉。

古城墙,其实是内城、瓮城和月城的总称。这些对于一座古城的意义,已无需赘述。正定古城墙,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有1600多年历史。现有城墙是中国目前现存较少的明代城墙遗存。如今最被人熟知的长乐门,就是正定四座城门之一的南城门。作为历史见证,残损的城墙依然具有重要价值。为了让古城墙恢复生机,正定县投资修复了南城门城楼及两侧城墙各50米。在国家文物局直接指导下,2015年开始修复月城、瓮城和南城墙及东城墙5.8公里,并实施亮化。2018年2月竣工开放。

“竣工两年来,八方游客络绎不绝。但是,对于整个城墙修缮工程而言,始终得密切监测。”正定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朱志辉指着脚下城砖说,今年3月,省文物局专门组织专家在此进行省级技术验收,一致认为修缮工程排除了城墙安全隐患,改善了周边环境,体现出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城墙看得见摸得着,还活态存在于当下。要保护好它,就是要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让更多人了解它、尊重它。”省古建所高级工程师郭建永说,他们实施修缮保护工程时非常注重将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相结合,曾报请当地文物部门对瓮城南城台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并根据取得的发掘成果,利用瓮城南城台建设了正定城墙博物馆。

清风吹拂下,南城门景区的工作人员康书勋正沿着城墙细细查看安全和卫生状况。他告诉记者,近期有序恢复游览后,南城门及两侧城墙再度成为打卡胜地。对于当地人来说,城墙更是融入日常生活中。在交谈当口儿,一些老人登上城墙,迎着即将喷薄而出的朝阳练起太极拳,不少年轻人开始在城墙上慢跑,几个小朋友跳起舞蹈……

城墙有了生命,成为立体的生活画卷。

立于城墙之上,举目远眺。“郭外荷花二十里,清香散作满城风”,城南苍茫的滹沱河在诉说着历史深处的烽烟。向城内北望,四座宝塔掩映在苍翠葱茏之中,带来另一种生命韵味。

正定古城文物保护一直牵动人心。目前,正定现存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其中国保10处,国保级文物数量在全国县级行政区中位居第二。省保5处,县保23处,馆藏文物7672件。其中,有被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称为“京外第一名刹”的隆兴寺,我国现存的唯一唐代钟楼开元寺钟楼,以及具有极高建筑学和美学价值的天宁寺凌霄塔、开元寺须弥塔、临济寺澄灵塔、广惠寺华塔等。“自2013年全面启动正定古城文物保护工程以来,正定文物保护再度迎来整体提升。”正定县副县长王涛说。

向古城深处走去。沐浴着朝阳,步入天宁寺幽静的院落。

水井旁,一棵横卧的宋代古槐闯入眼帘,不远处,脚手架拱卫中一座巍峨高耸的木塔气势迫人。作为正定四塔之一,凌霄塔高40.98米,是一座砖木混合,平面呈八角形的楼阁式塔,为古郡之巨观。该塔保存了塔心柱结构形式,在现存实物中极罕见,曾被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在《中国古塔》一书中盛赞。

孤标傲世,风雨无情人有情。“如今的古塔,瓦件残损、檐头缺失、角脊倒塌、塔身塔基墙体酥碱、压栏石走闪、抱柱劈裂缝……”省古建所所长张建勋说,2020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和省文物局批准,开展了凌霄塔修缮工程,工程量不算巨大但精确度要求极高,他们有信心让这座塔恢复宋金古塔遗韵,成为人们游览欣赏正定文化的重要古迹。

“保护和利用并重,是人们的真切期盼。而利用的第一步,必须是恢复生机。”省文物局副局长韩立森说,近年来,正定古城保护始终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原则,敢探索、有作为、不出格、不越位,不仅保持了古城生命活力,而且注重将文物本体保护与环境整治、生态文明建设等相结合,整体涵养和延续古城文脉。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几年前还只是个念想。如今,驻足四顾,正定城处处风景,无限自在。

正午时分,寻常巷陌文脉流淌,历史深处传递着信仰

正定之美,美在何处?

砖石城墙、巍峨古建,自然是美的。鲁迅先生赞誉的“东方美神”、梁思成先生盛赞的“海内孤例”“京外名刹”……也均盛名在外。然而,正午时分,行走在正定的街头巷陌,穿过婆娑树荫,在无上清凉和澎湃炙热的交替中,分明能够在这些有形的文物之外,感受到更形而上的情怀、气度和信仰。

正定,美在雄浑豪放。

西抱恒岳,南截滹沱,八方通九省,一地控三关……历史上,古城在风起云涌中不知历经多少次涅槃与重生,崇尚英雄成为传统。正定城内,兴荣路上,赵云庙前,几名外地游客驻足拍照,不时激动地聊着“常胜将军”的英雄事迹。庙,曾多次毁于战火,但人们总会千方百计重建,把慷慨忠义的精神传扬。至今,“常山赵子龙”仍是正定一个重要文化符号。

行进间,忽从街角传来气壮山河的鼓声,是十多位当地人在表演国家级非遗常山战鼓。据《正定县志》载,常山战鼓早在战国已具雏形。宋元时期,表演已非常成熟。明代,战鼓进入鼎盛时期,规模宏大,在民间广为流传。“如今,解决生计、带动旅游,年节里赛鼓,开业典礼敲鼓,不仅男女都能练,还有传承人给学生娃上课……”当地民俗专家告诉记者,如今常山战鼓已发展为新的文旅惠民产业。

正定,美在忠贞风骨。

在正定城内一处不起眼的书店,记者被一幅悬挂的书法吸引,那是再熟悉不过的《祭侄文稿》。“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在透窗洒下的斑驳树影间,读之心胸激荡。

那是正定最为惨烈的战争。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颜真卿联络其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攻陷常山,颜杲卿之子颜季明被捕,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之后,65岁的颜杲卿被安禄山凌迟至死。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颜季明首骨携归。

这不是单纯的笔墨。当颜真卿悲愤中援笔疾书时,已将忠义凛然的风骨倾注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如今,《祭侄文稿》真迹存于台湾故宫博物院,而正定人则把这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的书法雕刻在子龙广场石壁之上,成为咱们当地很多孩子的书法启蒙。”正定县文保所所长房树辉说。

正定,美在兼容并蓄。

一座正定城,半部佛教史。“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10处国保中佛教遗址占据一半。“城外兵戈铁马,城内香火缭绕,九朝一脉、从无断代,这种独特的交融,特别能叩问人心,深入文化因子之中。”我省文化学者梁勇说。

譬如,临济宗祖庭临济寺的澄灵塔。“这青塔在正定四塔中为最小一个,但清晰秀丽,可算塔中上品。”梁思成如此评价。从树荫下望去,寺内30.47米高的澄灵塔愈见青幽,塔底存放着中国佛教五大禅宗之一临济宗创始人义玄禅师衣钵。“这些年,日本佛教界多次派遣代表团来参拜祖塔,促进了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房树辉说。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许是见惯了生死,又或历史格外垂青,唐代以后,中原诸多名寺被毁,正定却鲜受影响,反而成为佛教文化中心,道教、伊斯兰教等也在此建有活动场所。多元文化的融合在正定孕育了另一股风流——元曲,从此地发祥。

走进马家大院,与元曲博物馆相遇。在这里,关汉卿、王实甫、白朴等名家从历史云烟中走来,特别是一曲白朴的《墙头马上》,向世界昭示着正定的文脉悠长和中国戏剧的古老起源。那是与唐诗、宋词并称的高峰,在元代的正定活跃着一个庞大的元曲作家群体,他们关注现实,针砭时弊,影响深远。元人钟嗣成《录鬼簿》所录元杂剧兴盛时期的作家56人,作品345种,仅正定作家就有7人,作品45种。

一座城,千年文脉,名人辈出。被盛赞的“南下干部第一人”南越王赵佗,明“太子太保”梁梦龙,清“保和殿大学士”梁清标……这些历史文化名人,形成巨大的文化宝藏,清晰地彰显了正定文化发展脉络。

古城凝结历史,文化引领未来。“深厚的历史文化,奠定了古城气韵底色,这些都是历史赋予正定的文化遗产,为其灌注着不竭的精神力量。”正定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王鹏说,随着近年来对正定古城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大,对古城各种文化资源的发掘整合正在结出累累硕果,见证着正定在新时代进程中不断开拓的文化进取心。

夜幕之下,阑珊灯火绘就市井画卷,价值与尊严同构

正定夜景。 正定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供图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华灯初上,流光溢彩,夜色下的正定,时时予人无限惊喜、千般邂逅。对此,曾经的故宫“掌门人”单霁翔用一句话概括:

“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6月7日,这位曾磨破千层底、徒步守护故宫的“掌门人”,第二次来到正定。一年前的3月16日晚,他首次登上南城墙久久凝望这座古城。其时,护城河水波光粼粼、古城墙熠熠生辉,千年古城在光影中展示着时尚与传统的和谐相融,勾勒出一幅人在画中游的风情卷。“正定做到了!”单霁翔慨叹,很多古城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被湮没了,但正定不仅没有被高楼大厦遮挡,而且古城风貌和环境整治效果已融入日常生活。

“让文物有尊严,让游客感受到尊严。”一年后的今天,正定变得更美好。

夜色中,沿熙熙攘攘的燕赵南大街前行,不多时就抵达开元寺南广场。“瞧!一眼千年,这就是夜景亮化的考古遗址工地!”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考古工作者佘俊英说。隔着玻璃橱窗,只见多个黄色射灯照进遗址内,清楚照射着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7个历史时期的连续文化层叠压……

这是河北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城市考古项目。仿佛开启了时光隧道,5年来,一幅千余年前古城居民的市井生活图卷,一座承载着军事、商贸、老百姓安居乐业梦想的“九省通衢”,日渐清晰地露出真颜。

“一边是静谧深埋的历史,一边是繁华的生活画卷——如何让当下的考古融入现实生活?如何把考古成果及时和老百姓分享?”该遗址考古发掘领队陈伟说,推动考古遗址实现夜间亮化,在河北考古史上是首次,且全国鲜见,虽然只是一个小小改进,却让文物和文物工作进一步融入活态的城市生活中,更让人们有了文化归属感、幸福感。

诗和远方,携手与共,需不断深入树立和挖掘多元文化内涵。

青砖灰瓦,雕梁画栋,五进四合院,在正定县城中心位置附近,矗立着一片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群,再现了“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翰墨之族”的富丽堂皇。这就是上世纪80年代红极一时的电视剧《红楼梦》的主要外景拍摄地——荣国府。

“当年,正定县保留并对外开放了荣国府,全国游客蜂拥而至。这种旅游新模式,在当时被称为‘正定模式’。”正定荣国府管理处主任于坪兰说,“红楼文化”这个金字招牌,让正定早早就意识到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如今,雍容淡定的正定,更多了一个好去处——正定博物馆。

“武平元年贾同村邑人造”菩萨立式石造像、“河清元年建忠寺比丘尼造”双弥勒石造像、“皇建二年”透雕彩绘思惟菩萨石造像、鎏金十一面立式观音铜造像……精美造像见证昔日商贸繁荣,丰富的文创更是将正定的石刻塔寺及历史文化精彩呈现。

“要让博物馆走进民众生活。”单霁翔说,正定博物馆把文物保护和修缮得很有尊严,让这些文物重回人们的社会生活,展示其魅力,不仅成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也让更多的民众从这些文化遗产中获取了智慧。

记忆可见可触,文化可感可知,家园可商可居。

——南关古镇,煎炒烹炸乐曲奏响;历史文化街,色香味夹杂着吆喝与说笑;旺泉古街,不同菜系一较高下;云居湖公园、莲池公园,游人如织、火树银花……

——新建免费停车场,开放全部机关单位停车位,免费停车位达2.85万个;特色门店、景区景点夜间免费摆渡;改造提升星级旅游宾馆,提高住宿接待能力;参与夜经济的商场、超市、便利店、星级宾馆、快捷酒店等,为消费者提供优惠……

“文物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要和城市经济文化生活密切联系。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系统规划和细致服务,既保护古城又惠及民生。”王鹏说,在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的情况下,正定县找准民生需求与古城保护管理的切入点,科学有序开放了部分区域的门前外摆和临时摊点,破解民生难题,让古城越夜越美丽。

“有尊严地复活,有价值地存在。”这一刻,徜徉街头,游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仿佛解读到古城的“幸福密码”。

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