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戒毒人员用亲身经历告诉你:珍爱生命 打好拒毒“预防针”

2020-06-22 00:04:26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毒品对身体危害极大,一旦沾染后悔终身。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以身试毒?吸毒者是如何走上这条不归路的?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河北省内多家强制隔离戒毒机构的戒毒人员,希望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来警示大家珍爱生命,打好拒毒“预防针”。

河北省高阳强制隔离戒毒所将VR技术与戒毒工作相结合,达到消除戒毒人员病理性毒瘾记忆、减轻并戒除毒瘾的目的。图为戒毒人员在接受VR技术治疗。通讯员潘晓伟摄

毒品被当成逃避现实自我解脱的“良药”

“王队,这是一楼,经营水果蔬菜、肉食、日杂百货,二层是快递收发点。我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得起床,进货、卖货、盯店,既管采购、又管售货,还兼会计和保安,整天忙得焦头烂额,但过得很充实……”6月16日,河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教育矫治大队大队长王利敏的手机微信里收到了一条视频。视频中说话的人叫袁月(化名),曾是一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自2016年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后,王利敏像家人一样一直和她保持着联系,随时给予心理支持,进行跟踪帮扶。

今年38岁的袁月,几乎十余年的经历都充满了与毒品缠斗的累累伤痕。

21岁那年,因为感情问题袁月开始吸毒。“失恋让我觉得人生都是灰暗的,想从毒品当中寻求安慰。”然而,她没想到,毒品没带她解脱,反而将她引入了更深的灰暗。

毒品花费很高,为了生存,袁月从单纯吸毒发展到贩毒,后来被判刑。出狱后她来到另外一个城市并认识了前夫。婚后才发现前夫竟然也是个“瘾君子”。在丈夫的引诱下,已经戒毒的她又开始“溜冰”。

袁月也渴望过正常人的生活,特别是在得知自己怀孕后。但吸毒让家里债台高筑,无钱及时就医,袁月流产了。未来希望的破灭让她更加绝望,于是更加疯狂地“溜冰”,直到被强制隔离戒毒。

“袁月的经历并非个案,因外部环境突变、内心无法承受而吸毒正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原因,这在女性当中较为明显。”王利敏说,在遭遇生活变故、情感纠葛、事业失败等一系列挫折打击时,一些人会深深陷入焦虑甚至绝望中,特别容易用极端的方式来逃避困境,而毒品往往被他们当成自我解脱的“良药”。

崔艳(化名)曾是一名医生,婚后,因屡次规劝丈夫戒毒失败、感觉生活无望而吸食冰毒,曾有一天吸食多次产生幻觉而欲自残的沉痛经历。

王利敏说,从这些吸毒人员的经历可以看到,用毒品来解压,无异于饮鸩止渴,片刻的放纵换来的是长久折磨,有人一生都走不“毒坑”,严重的走向犯罪道路,而吸毒丧失生命的也不在少数。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内心不坚定、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的戒毒人员,往往是复吸的高危人群,生活中的真实例子不胜枚举,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公众的歧视、漠视加不理解,给吸毒者增加了心理压力,间接增加了他们复吸的可能性。

据介绍,要彻底戒除毒瘾,不但需要医学和心理上的治疗,也需要戒毒人员及其家庭和社会的整体配合,构建生理、心理、社会等多层面戒治康复体系。为此,河北省司法厅专门印发了《河北省关于进一步推进司法行政戒毒康复指导社会化延伸工作的意见》,各戒毒机构建立定期回访制度,加强对戒毒人员及家庭的关怀和帮助。

在戒毒机构和志愿者帮助下,袁月和崔艳不仅开启了新生活,而且保持戒毒操守都在四、五年以上。他们的戒毒实践警示我们,借“毒”浇“愁”只能使“愁”更愁。只有敢于直面问题、正视困难、挑战压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困难。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点滴善言善行善举善指,都会给戒毒人员增添强大的精神动力。

河北省高阳强制隔离戒毒所采用内观疗法为戒毒学员解心毒。通讯员潘晓伟摄

好奇心重、禁不起诱惑是青年群体吸毒主要原因

从小见惯了父母吵架,后来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外出打工,爷爷年迈疏于管教,初中没毕业的小宁(化名)成了一些迪厅酒吧等娱乐场所的常客,23岁的他在来河北省强制隔离戒毒所之前已经有5年的吸毒史了。

“尽管许多戒毒学员以前或多或少接受过禁毒宣传教育,但他们还是不顾危险去尝试。”河北省戒毒管理局戒毒医疗康复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访谈中,有六成以上的年轻人在回答第一次吸毒原因时,都表示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想体验一下。

“好奇心重,禁不起他人诱惑,是青年群体吸毒的主要原因。”该负责人表示,特别在青少年时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对任何事物都存在强烈的好奇和探索欲望,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当听说吸毒后“其乐无穷”时便想一试,但在一试无妨的冒险、侥幸心理驱使下误入歧途。

李磊(化名)大学毕业后和朋友一起做生意挣了一笔钱,这位朋友为了“报答”他,给他拿来冰毒让他“尝尝鲜”。

“我原本就愿意尝试很多新鲜又刺激的东西,加上好哥们经常在一起,我要是拒绝的话会显得不够意思。”强烈的好奇心,禁不起诱惑,李磊很快就沦陷了:吸食频率越来越高,量越来越大,吸食后开始玩游戏、赌博,败光了全部家底。

该负责人解释,现代社会代际冲突尖锐,而同辈之间的亲和力、相融性加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旦同一层次中有人吸毒,往往造成交叉感染,在群体中容易产生集合行为,而群吸氛围又助长了人的心理遵从性,愿意与群体保持一致。

戒毒机构调查数据显示,有70%的人是在朋友唆使、诱导下被迫尝试毒品,逐渐成瘾后,会放弃甚至改变自身原有的价值认同,由被动吸毒变成主动吸毒。

更有一部分吸毒人员“以吸养毒”,由单纯吸毒走上贩毒道路,故意接近引诱他人,前几次无偿提供毒品给他们吸食,一旦他人成瘾,便不再“免费”。

石家庄市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民警在对戒毒人员进行运动戒毒活动。通讯员杨文胜摄

七成多戒毒人员吸毒前对毒品认识不清

“毒品有害,这是常识,但是它‘毒’在哪里,多数人却未必清楚。”在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治过程中,戒毒民警发现,很多戒毒人员在吸毒之前,对毒品认识十分有限,有人认为毒品没有多大害处,吸食一点不会上瘾;有人把“吸毒”看作是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是一种高级享受和时尚;有人甚至专门吸食毒品减肥。

河北省戒毒机构曾对戒毒人员作问卷调查,近76%的戒毒学员表示,自己对毒品的认知与实际感受存在较大偏差。

“当时的想法比较简单,为了寻求所谓的创作灵感,没想到这东西真能把人控制住,让我彻底走上了不归路。”郑勇(化名)在手写的戒毒日志中这样剖析自己。

郑勇说自己曾经是一名“文艺青年”,拍过不少电视剧,正在事业巅峰期的时候,他认识了很多朋友,在他们的怂恿下,染上了冰毒。

毒品为他增加创作灵感了么?郑勇苦笑着摇摇头:“长期吸毒让我身体状况很差,嗜睡,记忆力下降、精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还晕倒过,工作早就荒废了。”

据了解,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当人解决了生存和安全的需求后,就会追寻情感和归属的需求。而在没有认清毒品真实面貌前,人一旦迷失,毒品就容易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刺激点。

正在石家庄市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的刘东(化名),曾是一名个体经营者,十几年前刘东的家乡搞开发,凭着勤奋努力他淘来了第一桶金,还被当地政府评为“创业十佳青年”广为宣传。伴随鲜花与掌声而来的,还有不断膨胀的虚荣心和自我的日渐迷失。在一次应酬中,刘东开始接触毒品,之后欲罢不能。

毒品的危害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据介绍,目前河北省强制戒毒人员中,滥用海洛因等传统毒品人员存量下降,但滥用合成毒品的吸毒人员数量却快速增长,吸食冰毒者高达86%。抛开吸毒对人日常生活和心理造成严重损害不讲,单就身体而言,毒品对人神经系统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

“每一个吸毒人员的吸毒原因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他们是受害者、病患者,同时也是违法者。吸毒,不光损害吸毒人员的身体,而且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都有严重危害。认清毒品的本质,掌握辨别的能力,对远离毒品尤为重要。”河北省司法厅副厅长、省戒毒管理局局长乔新月说。

事实上,对于提高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毒品的认知,河北省司法行政系统近年做了大量有益探索。全省多个戒毒机构先后组建了“闪耀的桔灯”公益宣讲团、春晖禁毒志愿者联盟、永安戒毒救助公社等社会帮教团体,帮助戒毒人员巩固戒毒成果。

乔新月表示,全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以推进全国统一戒毒基本模式为契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一步加强禁戒毒宣传工作,加大对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出所跟踪帮扶工作,不断提升司法行政戒毒工作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坚定不移打赢禁毒人民战争,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