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高扬脱贫攻坚胜利旗帜的时代画卷——评电视连续剧《最美的乡村》

2020-07-03 17:27:46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王离湘

电视剧《最美的乡村》近期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圆满播出,在现实主义题材主旋律作品中脱颖而出,收视率始终稳居同时段电视剧排行榜首。腾讯、搜狐、爱奇艺等网络平台播放量达几千万。专家称赞这部作品生动展示了我国脱贫攻坚不平凡的奋斗历程,是一部传播好声音、凝聚正能量的精品佳作。

艺术是时代的回声,时代的进步靠思想的引领。《最美的乡村》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大局”战略思维,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紧扣脱贫攻坚主题,弘扬时代主旋律。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脱贫攻坚重点剧目,《美丽的乡村》的热播,给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该剧凭借对主题的深入开拓,通过一个个真切感人、引人入胜的故事,以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融合,以创作手法的突破和创新,立体、深入、生动地再现了我党波澜壮阔的扶贫攻坚伟业,宣示了致富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和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根植燕赵沃土,讲述河北故事。源远流长的燕赵文化,以西柏坡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和以塞罕坝精神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河北的电视剧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动力。《最美的乡村》诞生在这片热土上,有其必然性。该剧以承德乡村为代表的燕赵大地脱贫攻坚战线上党员干部的先进典型为创作原型,完美诠释了举国上下实施的脱贫攻坚战略。“脱贫攻坚八措并举组合拳”和“脱贫攻坚党旗红”是作为贫困地区的承德市探索出的脱贫工作模式和做法,该剧将这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和做法艺术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对脱贫攻坚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站在特殊的历史节点上,我们的电视剧创作必须扎根人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最美的乡村》真实反映了农村的生活场景、农民的生活方式。剧中,扶贫干部对贫困户标准的精准把握,对扶贫医疗保障等政策的准确解读和有效落实,没有一点儿说教、做作的感觉,让人听得进、记得住、弄得清。

《最美的乡村》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党中央战略部署,以深情笔墨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在意识形态宣传与艺术创作相结合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生动诠释中央精神内涵。《最美的乡村》以三段式的结构,突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主题主线,从扶贫到扶志,再到全面振兴,全景式展现了以唐天石、辛兰、石全有三位主人公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贫困乡村,精准扶贫,为乡村脱贫攻坚不懈努力奋斗的故事。作品以鲜活的情节设置、扣人心弦的矛盾演绎,详尽解读党和国家脱贫攻坚的方针政策,堪称一部脱贫攻坚的科普教材;以从基层实践中涌现的冒热气、接地气的典型案例,生动证明中央政策的前瞻性、指导性和科学性;以独具匠心的细节设计表现当代乡村的精神风貌与发展变化,彰显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共鸣感,传播乡村振兴的声音,是一部真实展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成效的生动教材。

艺术化反映乡村振兴实践。生活是艺术的来源。在创作中,如何以喜闻乐见的情节,诠释乡村的变化?这需要在艺术呈现与现实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点。《最美的乡村》创作历时三年,剧本三易其稿,实地拍摄四次,编剧、导演和主演都是先深入乡村体验生活,再集体创作,后进场拍摄,边拍边改边完善。他们凭借对主题内涵的深入开拓,通过镜头下美丽的山水风光、厚重的乡土风情、深厚的文化底蕴、勤劳纯朴的村民、积极进取的精神、农业产业的兴旺等一幅幅美丽的图景,构成了《最美的乡村》的独特气质,形成了以生活流写实和艺术化写意的完美转换,在给观众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不少回味和思索。

打造精彩故事亮点。《最美的乡村》编导深入故乡河北承德采风,饱含浓厚的乡情、乡韵和乡愁,深情讲述脱贫攻坚的精彩故事。评论家李准认为,剧情故事抓住了扶贫工作中具有个性化的难点和特点,能够抓住观众的兴趣,所有难点解决之后,就变成了亮点。编导用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养蜂刺绣、生态旅游等鲜活故事,进一步引领和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决战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这些源于生活的人物和故事在电视荧屏上显得格外真切质朴、生动感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全剧对党脱贫攻坚工作程序和要求掌握得细致全面、把握得精准到位,诸多故事化的解读和诠释更显生动灵活、不着痕迹。

直面现实问题。在创作中,如何表现农村存在的矛盾与困难,这需要主创团队直击农村问题的现实主义勇气。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面临重重矛盾,有地理环境因素、历史文化因素、思想观念因素等。该剧将复杂的内因外因都力求展现出来,比如,前两个单元表现的上河峪村、那家沟村,无论是历史的土地贫瘠还是搬迁后的问题,都比较深刻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的矛盾,直抒要义,未作回避。再比如,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充满着错综复杂的思想观念的矛盾、宗族势力的矛盾等,环环相扣、渐次演进。剖析这些矛盾根植于现实乡村生活土壤,探究了贫困的根源,也成为人物的行为动机。编导满怀高度的社会责任与文化自觉,把党和政府的脱贫攻坚政策春风化雨般地融会于当下的矛盾铺陈与情感表达中,用深入人心的扶贫故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最美乡村的美好前景注入精神动力。

塑造鲜活人物形象。该剧注重在时代精神的塑造中让鲜活的人物呼之欲出。塑造出既符合客观事实,又具有高度的典型性人物形象是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一环,也决定了这部剧的艺术水准与生命力。这部剧在人物塑造上有两大亮点:首先,对主人公的刻画彰显出美感和质感。三个单元三位主人公形象各异但精神特质相同,退伍转业干部唐天石尽职尽责,做事讲究技巧和智慧,身上有一股“巧劲儿”;任村第一书记的辛兰,在工作中实事求是、坚持原则,维护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身上有一股“真劲儿”;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石全有充满着朝气与活力,他的很多想法在家乡这片热土得以实现,身上有一股“韧劲儿”。无论用哪种劲儿,他们都全心全意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人们心中的感动和敬意油然而生。其次,该剧也塑造了多位形象饱满的人物形象,如科技扶贫的周教授、上河峪老兵以及大芹子、依依等一批新时代农民群像。这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其核心在于剧中人设如何突破各种压力和阻碍,最终赢得观众喜爱,产生强烈共鸣并达到精神引领的艺术效果。

电视剧《最美的乡村》唱响了时代主旋律,在“最美”的赞叹中让主旋律作品再攀“高峰”,也为影视创作生产的“河北现象”增添了更新更有力的注脚,以河北人特有的风采奏响了时代强音。

责任编辑:苏琳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