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文化快评|不妨学学“阁坚强”的中国智慧

2020-07-26 00:36:26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洪水中屹立的观音阁。图片来自网络

峭壁起江心,层台水面浮。7月20日,长江湖北鄂州段、有700年历史的观音阁,被洪水包围,水位直逼二楼窗户,几近灭顶。这是近年来,这座号称“万里长江第一阁”的古建筑,首次遭遇如此规模洪灾。但此刻,观音阁仍傲立洪水之中,稳如磐石,延续和书写着文物古建里的中国智慧。  

大灾,总能带来更深远地思考。文物古建的存续,更是如此。  

其实,由于受强降雨影响,全国多地发生严重洪涝或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文物受损远超往年。然而,在观音阁演绎“阁坚强”之际,淮河南岸寿县古城有序关闭古城门,利用保存至今的瓮城防汛防洪,古城城墙石堤岸、涵洞、月坝等系统更是构成一整套城市防洪体系;赣州古城“福寿沟”,作为宋代城市排水系统,至今仍发挥着重要防汛抗灾作用;四川都江堰,作为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继续发挥着分水排沙泄洪作用;北京紫禁城,科学的排水系统使其600余年始终未遭水患……  

洪灾无情,而古老智慧泽及我辈。  

毋庸讳言,洪涝等自然地质灾害历来是危害文物安全的重要因素,古老的文物建筑在严重自然地质灾害面前尤为脆弱。特别是历史级别灾害,谁也不敢担保这些文物古建能永不受损。因此,这些仍在激流中挺立的古建筑绝不可小觑。其魅力何在?恐怕不单在于资源的稀缺性,更由于其无声的智慧,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值得钻研发掘。

洪水中的观音阁。图片来自网络

比如选址。以紫禁城为例,其整体地势北高南低,因而地面雨水能汇集到东南角内金水河及时排出,最终流入通惠河。都江堰,恰好建在岷江出山口的弯道中央,是峡谷流入成都平原的起始段,地理位置居高临下,可形成自流灌溉。观音阁,建于江心礁石上,石势嵯峨,蜿蜒起伏,不与水争,自然分水。  

比如设计建造。紫禁城古建筑屋顶坡面并非平面,而是一个逐渐缓和的曲面,雨水落到屋顶后迅速下排,到坡底时又能迅速向前排出至地面。观音阁,礁石上垒石成台,台上建阁,地基牢固,如船舷般因势利导,既减缓水势,又顺势泄流。  

比如修缮管护。功夫在日常,都江堰两千年来仍发挥作用,正得益于一整套维护机制——“岁修”“大修”“特修”和“抢修”,尤以“深淘滩、低作堰”为主旨的“岁修”最重要,相当于每年枯水期进行“体检治疗”。观音阁也并非没有被冲毁过,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多次拨款维修,并不断配置文物保护附属设施设备,多次经受住洪水考验。  

寿县古城墙把洪水挡在城外。图片来自网络

当前,洪灾还在继续。从巍峨屹立的文物古建身上,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敬畏之心,还可以从中获取中国古老智慧的力量。 

自古以来,防洪排水、减灾抗灾一直是人们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思考的首要问题之一,一些古建筑的前期选址和工程措施谋划,正充分折射出在这些领域的精细考量。对于文物保护而言,其真正的意义不单在于把眼前的文物保护好,为民众提供鲜活的公益服务,更在于为决策管理提供有益的依据、为社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对现实社会各层面发挥历史关照。(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