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凝心聚力奔小康|迁安:钢城水韵见证转变

2020-08-05 04:42:08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蓝绿交织,水天一色,美丽迁安风光如画。通讯员陈儒摄

遗痕修复,资源反哺,城市“疮疤”上绣出生态之花

7月30日傍晚,首钢迁钢工人张波习惯性带上女儿到厂区北侧的西沙河岸边玩耍。“以前这就是一条臭水沟,谁来都得绕着走。”张波笑着说,如今,水清岸朗,孩子天天闹着要来看鱼、看花。

西沙河沿岸的变化,是迁安十年理水兴城的成果。

“城市因水而灵动,水,是滋养生态最宝贵的资源。”迁安市水利局局长魏建国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据介绍,地处滦河流域的迁安,境内有大小河流16条。其中滦河纵贯迁安全境54公里,自西北至东南贯穿主城区。

“以前河底被淤泥和尾矿砂糊住,汛期河水汹涌流过难以下渗,旱季河道干涸,雨季涝灾不断。”魏建国介绍说,面对环境破坏与水患并存的困境,迁安市自十多年前便开始对滦河流域进行生态修复。

“通过疏浚、挖湖、治污等方法,提高土壤渗透性,使表层水与地下水畅通。”让魏建国倍感欣慰的是,如今,水面面积达8000亩的人工湖“黄台湖”的建成,不仅使汛期的滦河有了“解压神器”,还在中心城区形成了风光旖旎的“水景观”。

日前,市民在迁安市黄台山公园晨练。通讯员康永利摄

2018年,迁安市启动“全域治水,清水润城”工程,对境内16条河流进行“一河一策”治理。清淤河道,筑坝蓄水,如今主城区已形成水域24平方公里、生态绿地和湿地15平方公里,城市蓄水能力达到4000万立方米。

还城市一泓碧水,给百姓一片蓝天。近年来,迁安市着力推进资源反哺生态,累计投入300多亿元,深度治气、全域治水、全域矿山修复,偿还生态历史欠账。2019年,该市PM2.5平均浓度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9%,比2013年下降约56%。

沿钢城大桥,跨滦河水域,出主城区一路向西,便能看到一个独特景观——“矿山传奇”。

这里是蔡园镇金岭铁矿的废弃矿址,如今,铁矿的开采者正亲手对其进行生态修复,目标是打造世界级矿山遗址生态公园。

“我们这个金岭铁矿生态综合修复项目,规划修复建设面积10140亩,总投资8.5亿元。”顺着项目业主、投资者李民手指的方向望去,修复治理前后的景观形成强烈对比——一边是裸露的山体和深不见底的矿坑,一边是雏形初现的古堡和一望无际的花海……“2.8亿元投进去,终于见了点模样。”话语间,李民颇多感慨。

“像金岭这样待治理的矿山全市有800多处,共15.3万亩。”迁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朱广久介绍说,本着“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原则,迁安市正在积极推进“矿山修复+”模式,目前已经完成矿山绿化、复垦近3万亩。

抚平城市表面“疮疤”的同时,做足城市“肌理”工程。

日前,市民在迁安市黄台山公园打太极拳。通讯员陈儒摄

7月28日,一场大雨袭击迁安,降水过程达9小时,城区降水量达到24.4毫米。

“经过海绵化改造的各小区、公园绿地、市政道路、公建区排水效果良好,我们的海绵城市建设再次经受住了考验。”看着雨中的车水马龙,迁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张小彬颇有成就感。

据介绍,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海绵城市县级建设试点和河北省唯一一个全国海绵城市试点城市,自2015年起,迁安市运用“海绵+”理念,在21.5平方公里范围内,以“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为指导,实施了城市低影响开发、内涝防治、水质改善、供水保障与能力建设五大类共189项工程。“目前,城区86%的区域实现了海绵化改造,城市排水防涝达到20年一遇暴雨不成灾的水平。”张小彬说。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