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河北深州盈亿义仓:见证古代粮储制度

2020-08-06 05:27:0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相关

中国古代粮仓变迁

粮仓系国脉,民心定乾坤。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中国古代,粮食问题在历朝历代都是国家头等大事。在古代,农业生产主要“看天吃饭”,为了防止因天灾导致的饥荒,国家逐渐建立起粮食仓储制度。

据史料记载,大规模建仓储粮始于汉代初期。秦朝灭亡以后,汉王朝为了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等一系列政策,加之铁制农具的大量使用,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为了更好地储存这些粮食,大规模的粮仓也随之建立。

在古代,粮仓主要分为常平仓和义仓。常平仓始建于汉代,它的基本运作流程是,丰收时粮食比较便宜,国家就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大量买入粮食,避免谷贱伤农。等粮食歉收时,国家再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大量抛售,抑制粮食价格上涨,防止饥荒发生。

义仓的出现晚于常平仓,但也始于汉代,在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在隋唐时期兴盛。义仓是由地方所设立的粮仓,和常平仓不同的是,常平仓通常是运用官府的资金进行粮食和实物囤积,而义仓是在官府的组织下,按人头和田亩抽成进行征收和采购。

宋朝义仓最初在963年由皇帝下旨建设,地方官员控制。同唐朝时一样,义仓粮食主要通过土地附加税的方式征收或采购。

到了明朝,大多数社区义仓又改称社仓。1529年,明朝中央政府下令各省建立农村粮仓,每25-30名农户为一组,由“正直的富户”担当头头,每个头头配两位合适的助手管理粮仓。纳税者有义务存入与其应纳的土地税比例相应数量的粮食。

清政府对粮食仓储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和调整。顺治初年,清朝就明确规定,在各府、州、县设常平仓,在市镇设义仓,在乡村设社仓。此外,在东北地区还增设了旗仓和营仓,或以便民,或以给军。

清政府对负责管理这些粮仓的官员要求十分严厉。康熙四十三年确定“州县仓谷霉烂者革职留任,限一年赔完复职;逾年不完,解任;三年外不完,定罪,著落家产追赔”。

乾隆时期,一些地方政府又增设了县仓、学仓和留养局。据深州地方志记载,深州旧有五局,后增至十二局,“有仓之村皆有局,留养局皆傍大道,以养他州县之流移者”。

咸丰同治时期,各地粮仓建设逐步走向衰落,虽由当地政府屡次修缮,但由于战乱、水患、地震和管理不善等原因,大多遗弃无存。也正是因此,修建于清末光绪年间并保存至今的盈亿义仓也就显得弥足珍贵。

除保存较为完整的盈亿义仓外,2016年,河北省临西县文保部门工作人员对辖区内的隋唐运河故道进行调查勘探时,还在该县仓上村村南发现了一处大型粮仓遗址,出土了柏木立柱、陶瓮、执壶、碗盏、粮食碳化物、古钱币等。

据专家学者研究推断,此处粮仓遗址建于唐代,毁于北宋后期,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

据介绍,这一唐代粮仓遗址,长约280米,宽约185米,面积近5.2万平方米。从目前发现的均匀分布的19个单元仓囤底部轮廓来看,仓囤系圆柱形,直径6米到10米不等,四周仓壁为夯土,中间由柏木立柱支撑仓顶,这样的粮仓构造既防潮、防鼠,又坚固、耐用。在唐代,整个粮仓容积在150万石左右。

历史文化研究学者杨遵义认为,此处粮仓遗址就是在唐代素有“国之北库”之称的粮仓所在地。杨遵义介绍,在唐代,临西县境域属“贝州”下辖的临清县。当时,贝州就有“国之北库”之称,对此,《新唐书》《食货志》等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国家平日聚江淮河南钱帛于彼,以赡北军,谓之‘国之北库’”“各州于邑择其便地,别置以贮之”。同时,临西县是唐代临清县城所在地,隋唐大运河贯通南北的唯一通道永济渠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属于北方运河重镇。加之这里地处高阜,地势开阔,成为当时唐王朝储备国家战略物资的首选地。

据介绍,此处唐代粮仓遗址,建制比较完善,规模较大,在河北省及周边地区少见。它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隋唐大运河在历史上的重要军事、经济功能,对于研究唐代时期的运河漕运文化、国家战略储备机制、仓储建筑构造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佐证价值。(整理/河北日报记者王思达)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