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第24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河北省评选:培养更多戏曲“好苗子”

2020-08-10 05:34:52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第24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河北省评选活动正在紧张进行中

培养更多戏曲“好苗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罗慧琴在唐山市路南区燕京小学辅导孩子们学习评剧表演。通讯员董生摄

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河北省评选活动由河北省戏剧家协会主办。多年来,这个以14周岁以下少年儿童为参与对象的活动,培养出大量戏曲传承的后备人才。然而,从近年来我省“小梅花”报名参赛情况来看,不少剧种陷入“好苗子”难寻的困境。

如何吸引更多少年儿童爱上传统戏曲文化?如何让更多戏曲人才尽快成长起来?如何培养出戏曲传承的后续人才梯队?这些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话题。

搭建平台

吸引更多少儿爱上戏曲

“今年全省报名参加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评选的52个节目中,只有3个是河北梆子。作为河北省的代表剧种,14周岁以下的河北梆子‘好苗子’太少了。”作为本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河北省评选活动评委会主任,省文联副主席、省剧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贾吉庆一直关注着我省戏曲后续人才培养问题。他坦言,目前我省多个剧种都面临难觅“好苗子”问题。

“兴趣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搭建有效的平台是吸引更多少儿爱上家乡戏的前提。”贾吉庆认为,近年来在全省铺开的戏曲进校园活动,对传统戏曲艺术在少年儿童群体中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活动之初,他发现很多学生从小缺少接触戏曲的机会,戏曲对他们来说完全是陌生的。通过剧团、演员走进学校演出与传艺,同学们感受到了戏曲艺术的魅力,品味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我们需要搭建起更多连接戏曲艺术与青少年的平台,先吸引孩子们‘看热闹’,才能教他们‘看门道’,再培养戏曲苗子。”贾吉庆表示,除了线下送戏、传艺之外,网络平台的搭建也不能忽视。网络时代,戏曲人也需要运用新媒体传播方式,更好地适应90后、00后“网生代”欣赏习惯,通过互联网的传播,点燃他们的观赏热情,从而达到扩大戏曲影响力的效果。

厚培沃土

涵养戏曲文化生态

“评剧唱词浅显易懂,演唱吐字清晰,戏中很多念白用普通话和唐山方言,外地观众能听得懂,本地观众更是感觉亲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罗慧琴表示,每个剧种的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其生长的土壤。评剧的发源地是唐山,要传承发展好,就要厚培脚下艺术的“沃土”。

罗慧琴认为,首先要重视戏曲艺术的系统普及。以唐山市路南区燕京小学为例,该校自2014年起就创设了以“走进评剧、品味评剧、传承评剧”为主线的“小小评剧迷”活动社团。目前,学校正在编写校本教材《小小评剧迷》,将评剧作为必修课纳入学校教育。“让孩子们置身于戏曲文化的浓厚氛围里,戏曲的艺术魅力得到更强烈地释放,很多人的兴趣被挖掘出来,成为年轻粉丝。”罗慧琴说道。

此外,要注重通过传承基地培养评剧后继人才。2016年,罗慧琴创建了唐山市冀东文艺三枝花传承基地,她携亲传弟子为孩子们授课,给他们量身定做优秀的传统剧目,组织他们定期进行演出,参加每年的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河北省评选活动,让孩子们有一个努力的目标。截至目前,该基地已培养出6名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花得主、数十名省级少儿戏曲“小梅花”,15名孩子选择从事评剧专业。

“通过带学生我发现,一个评剧苗子可以带动一个家庭喜爱评剧。如果有更多的孩子喜欢评剧,也会有更多的家庭、更多的人来关注评剧、热爱评剧,这对评剧的传承发展是大有裨益的。”罗慧琴欣慰地说。

“戏曲传承土壤肥沃,‘好苗子’自然会越来越多。目前,我省戏曲传承基地、聘请戏曲名家开展戏曲文化志愿服务、戏曲进校园进乡村等,都是为了厚培戏曲生长、传承的土地。”贾吉庆认为,戏曲文化生态环境的优化,除了教育文化部门的大力重视、扎实推进外,还必须要家长与社会各方共同参与。

创新模式

选拔培养更多后备人才

戏曲艺术向来注重基础性训练,十分讲究“童子功”。因而,从娃娃开始抓好戏曲后备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要想练好戏曲‘童子功’,十来岁开始学习是比较好的年龄。”我省著名河北梆子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刘凤岭说,从目前情况来看,从小开始系统学习戏曲唱念做打的孩子少之又少,直接造成各地戏曲院团较大的专业人才缺口。

“招生难”是目前戏曲在发展传承上普遍面临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让戏曲“好苗子”层出不穷,是我省戏曲人努力的方向。

这需要戏曲人开拓视野,积极创新选拔和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为戏曲传承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贾吉庆表示,希望下一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河北省评选活动,能够扩大评选范围,将热爱戏剧、歌剧等艺术的孩子也纳入评选,让他们在比赛中互相学习、观摩,从中发现挑选更多戏曲苗子。

近年来,国家对包括传统戏曲在内的传统文化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传统戏曲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只有健全戏曲专业优秀后备人才早期发现、选拔和培养的工作机制,才能让戏曲人才大量涌现。”刘凤岭认为,戏曲人才培养有其特殊性,培养周期长、门类行当多,是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要积极拓展多渠道培养模式。

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保定市清苑区哈哈腔剧团的发展过程具有启示意义。1955年建团的清苑县(现清苑区)哈哈腔剧团,曾于2000年至2005年面临人才断档的困境。2016年,清苑区成立了全国唯一的传承哈哈腔剧种的国办中专班,学生免学费。近年来,清苑区还设立了哈哈腔传承发展专项资金,加强哈哈腔人才培养,通过成立专门培训机构培养传承人、每年举办戏曲节、孩子免费上戏曲中专班等方式,哈哈腔的后备人才逐渐壮大起来。(河北日报记者曹铮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