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热血燕赵|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老兵胡庆有:“一份情报挽救了数万人生命”

2020-08-14 02:20:1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老兵胡庆有

“一份情报挽救了数万人生命”

93岁的老兵胡庆有敬军礼。 河北日报记者 陈宝云摄

7月28日,在承德市双滦区矿机家属院29号楼,记者见到了手持拐杖、步履蹒跚的胡庆有。很难想象,这位个子不高,白眉入鬓的93岁老人,曾在抗战期间打入日军内部,屡屡为根据地提供重要情报。

1927年,胡庆有出生在一个名为南沟的小山村。“那时属丰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划归赤城。”回顾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老人微眯的双眼瞬间闪着亮光。

“我家所在的黑河川北临坝上平原、南靠延庆,以长城为界,是伪满洲国西南边界。”胡庆有说,以赤城为中心的平北抗日根据地,就像插在伪满洲国西南边界的一颗钉子,让日军寝食难安。

为切断抗日武装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日军在从东起山海关以西的九门口,西至赤城县的老丈坝,长约1000公里的长城沿线,通过“集家并村”“扫荡”“三光政策”的手段,将群众驱赶到“集团部落”,设置宽约30公里至250公里的“千里无人区”。

1941年,家园被焚毁,胡庆有和家人被赶到“集团部落”居住。“其实就是‘人圈’。十几个村的百姓挤到一起,四周是高高的围墙,岗楼有武装把守。人就像牲畜,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没有半点自由。”

1942年的一天,日军手持刺刀,让胡庆有牵上驴到野外集合,同去的还有聋哑邻居王来宝。“数百乡亲饿了三天三夜,第四天凌晨,日军让我们走在最前面,越过长城,向根据地开进。”

一踏入根据地,道路上、山坡上,用于抵御日军的地雷瞬间炸响。凶残的日军沿着数百生命蹚出的安全通道,进入根据地开始大肆烧杀劫掠。看着倒在血泊里的同胞,胡庆有满腔怒火,他决定逃出敌人魔爪。趁夜色他带着来宝,冒死逃入大山。

“茨营子、六棵树、三棵树……”历经78年,深山逃生的路线,老人仍记得一清二楚。十几天后,他们平安到家。

回家后,胡庆有得知,头天晚上游击队突袭“部落”,亲日的自卫团长、部落长被击毙。不久,一名叫孟兴(音)的共产党员找到了他。敞开心扉后,老孟问他愿不愿加入抗战队伍,参选部落自卫团长。

“我当然愿意,但我才15岁,心里没底。”见胡庆有犹豫,老孟鼓励他,面对地雷战和敌人枪口,你能带着来宝囫囵个回来,很不简单。另外,年龄小,更利于开展工作。不久,胡庆有当选自卫团长,并秘密兼任情报站副站长。

当时苛捐杂税繁重,几乎每天都要向日军、宪兵队、特务队等营地上缴物资。以此为机,胡庆有成了敌营的常客。见人满脸堆笑,很快敌人对稚气未脱的他放松警惕。敌人数量、武器装备、军力部署等大量情报,不断被传递给根据地。

不久,两名经常到部落歇脚的特务成为目标。“他们负责搜集根据地情报。”每次来,好吃好喝好招待,日渐熟络后,胡庆有趁酒后微醺,表示想与俩人结为兄弟。三人随即焚香磕头成了“把子”。

1944年秋,抗战形势日趋好转,垂死挣扎的日军召集上千兵力,兵分三路,妄图向平北抗日根据地发起疯狂进攻。酒桌上,胡庆有从特务口中套取了这份重要情报。

得知消息后,根据地调集优势兵力,在敌人必经之地设下埋伏。“敌人一进根据地,枪炮声四起,硝烟遮天蔽日。敌人损失惨重。”胡庆有说,直到抗战胜利,日军再未敢向平北抗日根据地发动进攻。

事后,老孟悄悄给他送来一面红旗。“部队首长说,一份情报挽救了数万人生命,还有力打击了敌人嚣张气焰。红旗就是奖章。”

1945年8月,年满18岁的胡庆有报名参军。临行前,区委书记边亭给他写了封入党介绍信。“我入伍那天也正式入了党。”

参军后,胡庆有作战勇猛。1946年,在解放丰宁的战斗中,他冲锋在前,不幸身中四弹,左腿膝盖被打碎。几天后,他被送到战地医院。“战友们都在前线不怕牺牲,奋勇杀敌,我浑身不自在。”伤势还未彻底恢复,胡庆有就拄着双拐“逃”出医院。

在战斗中成长,于硝烟中磨砺。年轻的胡庆有很快从战士成长为指挥员,先后担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务。1952年,旧伤复发,他主动提出转业申请,“我不想拖累部队,到地方,照样能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

转业后,胡庆有退伍不褪色,无论是在工会系统还是企业工作期间,他都淡泊名利、任劳任怨。退休后,他积极发挥余热,多次深入工厂、学校、社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大家铭记历史,珍惜美好生活。

“无论是枪林弹雨,还是新冠肺炎疫情、抗洪救灾,共产党员都冲在前,为什么?因为‘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始终不变的宗旨。”胡庆有说,许多人称赞他是英雄,但他觉得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 (河北日报记者 陈宝云)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