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热血燕赵|在迁西县喜峰口长城抗战博物馆:一把大刀砍出民族血性

2020-08-19 03:25:44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一把大刀砍出民族血性

——在迁西县喜峰口长城抗战博物馆

近日,迁西县喜峰雄关大刀园长城抗战博物馆馆长张国华(右一)在展板前向参观者讲述喜峰口长城抗战故事和《大刀进行曲》的由来。园区及博物馆建成开放以来,年均接待参观者30万人次。 通讯员王爱军摄

地处唐山市迁西县北部的喜峰口,是万里长城众多关隘中的一个。87年前,一场抵御外侮的战斗在这里爆发——五百壮士手持大刀砍向敌人,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砍出了中国人的凛凛威风!此后,取材于此役的《大刀进行曲》唱遍华夏,长诵不衰。喜峰口战役,成为中国抗战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走进迁西县喜峰雄关大刀园内的长城抗战博物馆,耳边仿佛又回荡起那威武雄壮的旋律。入口处,“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十个力透纸背的大字,强烈冲击着人们的视野。

“喜峰口一战,29军打得顽强!”讲起这段历史,博物馆馆长张国华神情凝重。

“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1933年3月,日本侵略军进逼长城,欲从喜峰口破关而入,平津危急。宋哲元、赵登禹等爱国将领率国民革命军第29军火速赶赴喜峰口长城一带抵御,同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那时,29军武器装备极为陈旧落后,最常使用的就是这种大刀。”顺着张国华所指的方向,笔者看到,在博物馆的玻璃橱窗里,当年砍杀过敌人的大刀依旧寒光凛凛,锋刃毕现。张国华讲道,面对武装精良的日本侵略军,29军选出500精兵强将组成大刀敢死队,决心以血肉之躯与敌人短兵相接,誓死保卫国土。为鼓舞士气,军长宋哲元写下“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手令,通告全军。

1933年3月11日深夜,喜峰口前线总指挥29军109旅旅长赵登禹、副旅长何基沣率领大刀队队员,夜袭敌营。此时,一众日军睡意正酣。大刀队队员们如同神兵天降,扑向敌营,抡起大刀,横杀竖砍,刀起头落……大刀队在敌营英勇拼杀了近3个小时,500多名日本鬼子嚎叫着人头搬家。“此后,不少日本兵晚上睡觉时会在脖子上套一个自制的铁圈,以防脑袋被砍掉。”张国华说。

7月29日,迁西县喜峰雄关大刀园长城抗战博物馆馆长张国华(左一)在展板前向参观者讲述喜峰口长城抗战故事和《大刀进行曲》的由来。 通讯员王爱军摄

据史料记载,以夜袭敌营为代表的喜峰口战役,是自“九一八”之后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首次胜利,被列为中外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之一。据统计,喜峰口长城抗战累计消灭日军5300余人,而中国军队亦为此付出巨大牺牲:500大刀敢死队员为国捐躯477人,仅生还23人。

“当时最惨烈的战斗发生在老婆山一带,清理战场时,因后续战事仍然吃紧,只能将队员们的遗体连同临终仍紧握的大刀,匆匆就地掩埋在无名山头。”走出博物馆,张国华指着背后的山坡说。

2002年清明节前夕,张国华在喜峰口附近遇到一批特殊的“游客”——来此祭奠牺牲亲人的29军将士后裔。在张国华引领下,他们来到当年的战场老婆山,以最传统的仪式怀念前辈:敬献花圈,跪拜先人,泪水与花瓣飘落荒野……“要是能有一个固定的祭奠场所多好啊!”他们有些遗憾。

张国华记下了。不久,他决定自筹资金,为喜峰口长城抗日英烈建设一个纪念场所。2005年4月,喜峰雄关大刀园获批立项,正式投入建设,同年8月揭碑开园。

如今,园区内二道边城烽火台、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栩栩如生的大刀壮士雕塑、重达29吨的巨型战刀……生动再现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展现着为民族独立自由而奋斗的“大刀精神”。喜峰雄关大刀园也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喜峰口长城抗战遗址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河北日报记者 汤润清 通讯员 张晓悦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