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河北省科技育种 “冀军”突起

2020-08-19 11:07:3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图为马峙英(右二)带领团队做陆地棉种质资源吐絮期调查。 河北省科技厅供图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

河北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是粮食生产大省,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农业强省,加强种质资源创制和育种技术创新,创制农业重大品种,全面提升现代种业科技创新水平和竞争力,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

“七五”以来,河北省科技厅连续30多年对育种工作持续稳定的支持,奠定了河北省种质资源创制及育种技术创新部分领域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打下科技育种良好基础

研究种子,在外行人看来应该是挺乏味的事。

20世纪90年代,棉花黄萎病在我国黄河流域大暴发,作为棉花的“第一大病害”,黄萎病被称作棉花的“癌症”。

8月份正值棉花生长后期,也是黄萎病的暴发期。

“眼看着就要收获了,却突然得了这种病,一下子就减产严重甚至绝收了,你说气不气人?”河北农业大学作物科学学科群首席科学家马峙英说,因为传统喷药的方式无法杀死病菌,棉花的黄萎病防治成为继棉铃虫之后又一世界性难题。

要解决黄萎病的问题,必须知道原因出在哪。

但那时候,我国农业科技领域对黄萎病的认识不足,一直缺乏系统有效的解决方案。

“没有道路,咱们就率先蹚出一条路来!”经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马峙英带领科研团队发现,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根本、最有效的解决途径。

之后20多年的时间里,他们潜心钻研,育成了一系列抗病、高产、优质等“农大棉”新品种,实现了抗病、丰产、优质协同改良和突破。新品种在黄河流域棉区大面积示范、推广,成为适宜种植区的主推抗病品种。

“棉花抗黄萎病育种基础研究与新品种选育”“多抗优质高产‘农大棉’新品种选育与应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根据生产中不断出现的病虫危害和棉田向旱薄盐碱地转移新需求,“农大棉”系列新品种不断改良和提升,农大棉6号、7号、8号、9号和农大601、农大棉13号等曾经或正在冀、鲁、豫、晋、津、新等棉花产区广泛种植,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好种子的培育,需要好的科研平台。

“近年来,河北省建立了一系列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究和产业发展平台;拥有系列国家区域重点实验室、观测试验站,国家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还有依托科研院所、种业企业等建立了装备良好的实验室、种质资源保存中心、试验示范基地等种业科研平台。”河北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平台的建设为提升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立足河北省基础、优势和特色,依托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河北省科技厅还组建了小麦、优质棉、杂交谷子、景观林木、机采棉、蔬菜、玉米、杂粮、大豆、花生、果树等14个力量雄厚的种质资源创制及育种技术创新团队。

在河北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农业科研者俯下身子,扎到地里,在漫长的等待中,收获累累硕果。

“目前,节水小麦、优质小麦品种及育种方法引领全国小麦节水和优质育种方向;棉花抗病、早熟、优质和三系育种研究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杂交谷、皇冠梨、多倍体大白菜、中华金叶榆等育种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河北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河北省种业科学技术比较成熟,取得了系列重大成果。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在传统育种优势上,河北省逐步建立了现代育种体系,创新了一批育种技术。

挖掘科技育种潜在优势

在传统种植中,谷子种植仍以一家一户为主,生产的小米九成以上做成了小米粥。

“这样单一的消费形式使市场需求量受到限制,谷子就卖不上价格。”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所长程汝宏说,要想让谷子产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延伸它的产业链,让更多的人吃到小米产品,比如小米馒头、小米面条、小米锅巴等。

但小米油酸含量低,食物容易酸败,保质期短,导致小米深加工食品很少,产业链短。

怎么才能让谷子有“出路”?

“我们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合作,今年就可以在全国试验示范油酸含量提高1倍的高油酸谷子新品种。而且未来还可以通过编辑基因的方式把油酸含量提高五倍。这可以有效增加保质期,提高小米的营养价值。”程汝宏说。

据介绍,2006年以来,程汝宏带领课题组不仅培育出15个简化栽培型谷子品种,而且育成5个低脂肪高淀粉、高谷蛋白、高油酸等适合食品加工的品种,在30多个贫困县建立示范基地,举办了100多场次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与地方政府一起扶持壮大了20多家小米开发企业,积极组织产销对接。

在程汝宏和团队的努力下,冀谷系列小米推广面积连续15年居全国夏谷品种第一位,全国春夏谷总排名前三位,2006-2018年累计推广2000多万亩,累计节支增收60亿元以上。

为挖掘科技育种的潜在优势,河北省对照国家育种方向、服务地方农业发展的要求,通过深入开展种质资源创制、现代育种技术创新、重大品种培育和良种繁育体系研究,夯实种业创新基础,抓紧种业研发与生产这一农业创新发展的核心环节,为企业创新育种提供不竭的科技源泉,建立了以种业为核心的农业科技园区,构筑招才引智的核心载体,增强科技人员和科技项目的聚集度,科企联合及企业化运作加快了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科研人员与市场相结合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种业创新链,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种业创新水平和竞争力。

同时,河北省科技厅将加强种质资源创制和育种技术创新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专门设立了现代种业科技专项,加大对现代种业科技专项创新团队的长期稳定支持力度,进一步拓展支持范围,全省科技育种工作迈上新台阶。

“农业出路在于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这些年河北省科技厅给农业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我能够心无旁骛潜心研究,与河北省科技厅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程汝宏说。

叫响科技育种“冀军”品牌

这几天,阳原县朱家庄村村干部时不时就要到田里查看谷子的出苗情况。凭着这些“小谷子”,这个高寒地区典型的因旱致贫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我家有12亩地,分为两块,水浇地和旱地各占一半,种植玉米和谷子。这些年家里增收,主要原因是改种了张杂谷。”朱家庄村村民冯玉平说,种地也能致富,这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冯玉平算是村里最早种植张杂谷的村民。

过去他家种植“谷子8311”,亩产700多斤。从2017年起,他开始种植“张杂谷13号”,第一年种植了5亩,好地亩产达到1000多斤;差地亩产900多斤。2018年,他又种植了5亩“张杂谷13号”。去年下了几场透雨,“张杂谷13号”长势好,亩产达到1100斤至1200斤。

河北省科技厅驻朱家庄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张勇说,原来村里的老百姓人均年收入仅2000元左右,年轻小伙子娶媳妇都困难。现在种了“张杂谷”,依靠科技种田,村民都脱贫致富了。

早熟、好吃、好卖的“张杂谷”闻名长城内外,是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所长赵治海用10年时间从近3万个实验材料中选育出来的。如今,“张杂谷”系列杂交种,创造了亩产811.9公斤的世界谷子高产纪录后,转向节水、高效的大规模种植,实收亩产达到了717.62公斤,在我国北方14个省区和非洲10余个国家种植成功,成为我国农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合作的典范。

“张杂谷”只是河北省叫响科技育种的“冀军”品牌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河北省通过种质资源创新、育种技术创新等基础性研究和主导型新品种创制,推动了河北省现代种业全面创新,为种业产业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石麦”系列品种引领全国小麦节水高产育种方向,“石农086”小麦新品种,今年创造了亩产733公斤高产新纪录;“冀豆12”大豆新品种,是全国第一个亩产348.52公斤高产高蛋白大豆品种;“冀花4号”花生新品种,是全国唯一产量突破500公斤的高油酸花生品种;“冀绿15号”绿豆新品种,是国内第一个绿豆高抗豆象新品种;“中华金叶榆”是我国首个同时具有中国、美国和欧盟新品种权的彩色榆树新品种,代表了我国彩色景观品种的最高水平;同时,在四倍体枣、板栗、水稻、燕麦等方面,也取得了填补省内国内空白的研究成果。

河北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河北省将继续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自主原始创新,集中突破一批农业科技基础理论、研发示范大批配套关键技术、培育完善各类农业创新平台,坚持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体系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河北日报记者 王璐丹)

责任编辑:马南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