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河北内丘县岗底村杨增林的幸福生活

2020-08-30 05:02:56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荒山变青山 苹果变“金果”

——内丘县岗底村杨增林的幸福生活

8月19日,内丘县岗底村果农杨增林在自家果园打理苹果树。 河北日报记者张昊摄

雨后太行,山峦叠翠。

“九龙岗下穷山庄,穷傻愚名传四方。糠菜树叶半年粮,光着脊梁睡土炕……”8月19日,由中宣部组织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团来到内丘县岗底村。在村史馆,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了几句流传甚广的顺口溜,简要总结40多年前的村民生活。他接着说,今天的岗底村再不是旧模样,而是“九龙岗下新山庄,人换思想庄变样。满山栽上摇钱树,好山好水好风光。”

连绵起伏的青山上,“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几个大字格外引人瞩目,山腰间,一棵棵围山转的苹果树蔚为壮观,村民杨增林正在自家的果园里拉枝、拔草,见到记者,他顺手摘下几个黄中带红的苹果,请记者们尝鲜儿:“这是早熟品种……再过俩月,岗底苹果就到了采摘旺季。今年又是好年景!”

杨增林的儿时记忆里,最深刻的就是吃不饱,最常吃的是“柿子皮、红薯蔓、杨树叶、糠炒面……”他做梦都想吃上玉米面窝窝头。吃得不行,住得也差。彼时,杨增林的家是低矮破旧的四间石头房,他总盼着能过上大人们常说的“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生活。

岗底村有种果树的传统,由于管理技术落后,产量低,品质差,卖不上好价。1996年,山洪暴发,农田被毁,山场遭损,作为考察灾情的一位林业专家,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老师来到这里,精准把脉挖穷根,一住就是20年。

荒山越来越绿,苹果越来越“红”,和很多村民一样,杨增林和李老师很熟。

杨增林不懂技术,向李老师“求援”。李老师痛快答应:“不懂不要紧,我教你!”

杨增林陆续承包了50亩荒山,按照李老师教给他的技术,整地、栽种、追肥、防病……不懂就问,一心扑在了果树种植上。

要想种好苹果树,也不容易。

“我们村的‘富岗’苹果最初没有统一生产标准,个头、着色、果形、口感等也不一样。”杨双牛介绍,现在的富岗苹果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是因为李老师根据岗底实际,制定了“富岗苹果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

怎样挖定植坑,怎样沉实定植带,什么时间修剪,什么时间喷施叶面肥,什么时间疏花疏果,什么时间套袋去袋,从整地到种植,从管理到采摘,从贮藏到销售,一环扣一环,环环紧相连,“就像工人一样去‘生产’苹果。”

同时,岗底村办夜校、搞培训,与专业院校合作,把讲台搬到了山坡上,191人获得了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岗底村成为全国首个“持证下田”的村庄。杨增林就是其中之一。

“一道都不能少!”杨增林将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学了又学,仅一年多工夫,就熟练掌握,这两年,他还经常受邀到外地做技术指导,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土专家”。

2016年,杨增林第一个在村里注册家庭农场。他给农场起名叫“幺两帕”,取的就是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的数字谐音,还将这个名字注册了商标。杨增林说,采摘季一到,石家庄、邯郸等地很多游客慕名前来,价格比其他地方至少每斤贵一元,依然不愁卖。

种下“摇钱树”,端上“金饭碗”。杨增林算过账,“50亩家庭农场一年收入30万元不成问题。”这些年,杨增林向往的小康生活不断变现:购置了一辆小货车,在村里买了一个127平方米的楼房和一间临街商铺,还在邢台市区也买了一套楼房。

打生态牌、走绿色路,岗底村一年比一年富。2019年,村民人均年收入4.5万元,几乎家家户户都买了小汽车。

“从前是别人给岗底‘输血’,现在我们也要为别人‘输血’。”杨双牛说,他们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在岗底村周边建立4000亩富岗苹果种植基地,并定期派技术员为农户指导苹果种植技术。

按照李老师遗愿,岗底村编制了建设规划:将建设覆盖侯家庄乡其他34个行政村和104个自然村的“生态大花园”,与全乡老少一起撸起袖子搞生态,让全乡1.5万名农民都过上“看蓝天白云、吸负氧离子、吃有机食品”的小康生活。

“今年,岗底村民年人均收入要达到5万元。”杨双牛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岗底人对实现这个目标充满信心。(河北日报记者邢云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