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凝心聚力奔小康|河北安平:红色“网都”绿色崛起

2020-09-01 02:54:0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丝网产业高歌猛进,现代农业方兴未艾,城市品质秀美宜居……一幅协同创新、绿色崛起的壮美画卷在安平徐徐展开。图为安平县城市一景。通讯员 张 佳摄

安平,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因“众官民安居乐业,且地势平坦”而得名。

这里民风淳朴、重德尚信。革命志士弓仲韬建立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点燃了全国农村反压迫、争自由、求解放的星星之火。

这里与丝网生息相伴、兴衰相随。从数百年前的绢罗加工,到近代的金属丝网;从家家户户机杼声声,到厂房林立机器轰鸣;从手提肩扛南来北往,到电子商务网联世界,安平因丝网而闻名天下。

丝网产业高歌猛进,现代农业方兴未艾,城市品质秀美宜居……如今,安平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描绘着一幅协同创新、绿色崛起的壮美画卷。

“创新+升级”,百年丝网焕发新活力

在中国·安平国际丝网博览会上,安平丝网企业向客商介绍产品。安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将罗底绷在罗圈上的手艺叫张马尾罗,用于筛分粮食。500多年前,安平张罗人一声声悠长的“张马尾罗咧……”叫遍大江南北。

从马尾罗到金属丝网,从作坊工艺到规模化生产,安平逐渐形成从拔丝、织网到滤器制品、织机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成为拥有13700家丝网企业,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丝网之都”。2019年,丝网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8亿元,其中编织类丝网产销量、出口量均占全国的80%以上。

但在发展之初,产品“低端拥挤、高端稀缺”一度成为安平丝网的标签。

“破解‘低端锁颈’困局,只有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让产品迈向中高端,才是丝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安平县工信局局长马占英说,安平精心编制了丝网产业振兴计划、丝网产业链条延伸实施方案等,为丝网产业绘就了产业升级的路线图。

8月15日,河北联达过滤器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大型烧结炉轰鸣作响,上百层丝网码放整齐后被烧结炉“吞”进口中。“将1000张丝网层层重叠,压缩成厚度约6厘米的回热器元件,这种多层烧结网是目前的尖端产品。”公司总经理王礼说。

2005年,企业引进丝网烧结技术后,将产品工艺不断创新,原来两层丝网烧结工艺提升到上千层,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也实现了高端过滤元件国产化。

联达公司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从一家小型丝网企业成长为填补国内多项空白的高新技术企业,正是安平丝网产品迈向中高端的缩影。而整合重组、退城入园,则是安平丝网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着力点。

位于安平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鹤煌网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大型织网机有序运转。安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低,曾一度困扰安平丝网发展。优化产业布局,该县谋划建设了滤器滤材、丝网表面处理等13个专业园区,有效解决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散乱污难题;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引导科技创新企业入园,发展现代物流,打造了丝网高端产品聚集、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高地。

绿树红花掩映下,安平鹤煌网业股份有限公司10座厂房一字排开,12台大型织网机开足马力,一张张宽幅达15.5米的细密造纸丝网“喷薄而出”。

“原来企业只有4个生产车间,导致产能受限。”2015年,公司整体搬迁到高新区后,企业规模扩大了30多倍。“通过政府补贴,我们新购置了9台先进织网机,年生产能力达到60万平方米以上,预计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公司副总经理陈丛尚兴奋地说。

目前,安平丝网企业智能化装备率达30%以上,50%以上的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9年以来,参与制订修订国家地方行业标准24项,申请专利287件,安平丝网实现了由传统加工业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型的蝶变。

每年秋天,世界丝网业的客商都会相聚安平,中国·安平国际丝网博览会是世界上唯一的丝网专业盛会,自2001年至今已连续举办19届,累计到会客商近65.8万人次,成交额达284亿元,“世界丝网看中国,中国丝网看安平”美誉响彻全球。

“绿色+循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安平县连续四年在田园综合体举办油菜花文化旅游节。图为游客在油菜花田游玩。安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8月16日,在衡水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河北裕丰京安养殖有限公司生猪繁育基地内,1200头能繁母猪陆续产仔,工人精心观察着猪仔生长情况。

该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生猪活体储备基地,年出栏商品猪26万头,因其产出猪肉品质一流而畅销京津等地。

近年来,安平坚持以农业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以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质量农业,着力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安平农民单家独户就已把生猪销往北京市场,在北京“十头生猪,一头产自安平”的说法至今流传。依托生猪养殖产业,该县建立起品种优良化、饲养科学化、管理标准化、模式规范化的现代养殖体系,全县从事养猪业的农民超过3万人,养殖专业户8000多户,全县年生猪出栏81.8万头,生猪养殖产业已成为第二大县域经济支柱产业。

传统生猪养殖产业蓬勃发展,随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愈加凸显。在一次次探索中,安平县找到破解良方——建立起粪污资源化利用机制、市场运营模式、政策支持体系,实现了全县的养殖粪污集中收储,重新资源化利用。

走进京安公司,只见绿树婆娑、干净整洁,空气清新,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养殖场粪便堆积、污水横流的印象。

“猪粪在这里可是宝贝,猪舍下预埋了管道,直接输送到沼气发电厂,通过厌氧发酵的方式制取沼气,再利用沼气发电。”公司副总经理赵靖说,养殖粪污和农林废弃物不仅可以用来发电,还可提纯为生物天然气,供居民做饭取暖,沼渣沼液加工成有机肥反哺耕田,年产达25万吨。

安平县城市馆外景。通讯员杨之行摄

“我们通过优化产业布局,规划建立了囊括全县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安平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彦普说,园区建设了饲料厂、屠宰厂、污水厂、沼气厂、无害化处理厂、有机肥厂、生物质热电厂,形成了“畜、沼、粮、热、气、电、肥”循环农业体系,“农业废弃物一律不剩、化肥使用量一律不增、煤炭能源一律不用”的“安平模式”,成为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样板。

北京“大红门”落子安平,是安平延伸农业产业链的重要一步棋。该县与北京二商大红门肉类食品有限公司的联姻,拉长了生猪养殖链条,解决了食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的短板,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长30%以上,成为安平“从田园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中的“加分项”。

“今年3月,公司年产5000吨的熟食深加工项目顺利投产运营,预计年纳税可达380万元。”安平大红门食品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刘伟说。

滹沱河沿岸独特的沙质土地为白山药种植提供了独特的生长环境。今年,借助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契机,安平实施“名优农品”品牌创建工程,持续推动白山药种植向规模化、园区化、市场化转型,规划建设了集冷藏、加工、交易、研发、展示、电商、物流七大功能为一体的白山药交易中心。借助地下水压采政策机遇,设立以杨屯村为核心,覆盖10个村庄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大力发展油菜、油葵等节水作物,开拓出一系列新产业新业态,每亩实现增收600多元。

“绿色+循环”,一个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模式正日渐成熟,安平也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领跑者。

“红色+生态”,打造全域旅游新地标

安平县台城村的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外,喷泉虽音乐起舞。安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步入台城村,镶嵌着“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巨型背景墙,显示出这个小村的不同寻常。

沿着平坦的街道漫步,两侧的青砖房整齐划一,花草树木点缀其中。街道两侧的民居变身“书屋”“杂货铺”“台城夜校”,村委会前的喷泉随音乐起舞……处处给人崭新的体验。

“1923年8月,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台城特别支部诞生。一年后,河北省第一个县委——安平县委成立,从而造就了‘两个第一’的历史丰碑。‘敢为人先、勇于奉献’的台城精神也由此传承不息……”在“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内,讲解员声情并茂的介绍,将那段刻骨铭心的峥嵘岁月生动再现。

近年来,安平整合历史人文资源,打造了融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及民俗文化为一体的“星火台城”景区,与周边旅游景点连点成片,打造了河北省第一个县委旧址、“五亿农民的方向”展览馆、荷花淀派大师孙犁故居等一批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开创了红色文化旅游新模式。

“今年,安平县将经济转型与城市转型相结合,把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作为推进‘三创四建’活动的重头戏,吹响了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集结号。”安平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赵龙说。

位于安平城区的汉王公园鸟瞰图。安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汉王公园、如意公园、吉祥公园等58座公园绿地星罗密布,12条园林式街道将其串联成链,描绘出一幅“绿在城中兴,城在景中建,人在画中游”的优美画卷。

城市扮靓了,乡村也在变美。在安平镇杨屯村,千亩油葵将这里装点成一片金色海洋,曲径交错的栈道上,游客尽情享受着独特的田园风光。

春游油菜花海,夏赏金色油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安平建设了杨屯乡村振兴示范区,让“农田变农场、小村变景区”,突出展示当地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成为安平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老的滹沱河从安平境内蜿蜒而过,依托平坦的河道,该县探索发展了“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径。“我们与内蒙古草都集团合作实施滹沱河生态环保治理项目,对堤坡进行绿化,种上了各类牧草花卉。”安平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王京进说,2018年,中华民族大赛马·2018年传统耐力赛全国首站赛在这里成功举办后,两年来,多个马术赛事、文旅活动相继在这里举行,累计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近千名马术爱好者,以及数十万游客现场观看。

如今,中国马文化博物馆开门迎客,马术体育文旅小镇雏形已现,中国马业协会京津冀中心训练基地、蒙古大营风情园、马文化艺术森林公园等设施逐渐完善……“马业名城”已成为安平又一张靓丽名片。

“曾经,安平‘一网独大’。如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安平工农文旅多元竞放,呈现独特气韵。”安平县委书记范庆法说,该县将继续加快推进城乡统筹、产城一体、文旅融合,奋力闯出一条富有特色的转型之路、绿色之路、跨越之路。(河北日报记者 马 路 焦 磊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