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凝心聚力奔小康|平泉:生态山城向绿而行

2020-09-11 04:39:16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城乡统筹,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名百姓

平泉“七山一水二分田”,总面积3294平方公里,区域面积大、人口居住分散、经济相对落后。原有行政村291个,自然村1918个,最小的自然村仅有9口人。

想发展就必须闯出一条适合山区推进城镇化的新路。

平泉不断加大公益性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力度,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科学分布建设了文化大厦(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楼)、体育活动中心、文体中心广场、室内滑冰场馆等一批公益性文化场所,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图为,群众正在图书馆阅读。通讯员孙连和摄

2011年,平泉在全省率先启动中心村建设,推动农村人口集中、要素集约、配套集聚。通过把偏远山区的人口有序转移出来,集中力量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集中配备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并把腾退的土地用来发展产业,从根上化解制约城乡统筹的难题,实现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

桲椤树社区是河北省最大的农村社区,曾经,33个自然村中有19个居住在深山沟里,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制约着发展。

借助县里推进中心村建设契机,桲椤树社区坚持园区社区一起建,产业围着社区转,帮助贫困户挪出了穷窝窝。

“多亏了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133.5平方米楼房,我只花了12000元。”2017年,村民赵玉明脱掉泥鞋换拖鞋、拆掉土坯大炕住上了楼房。

为了让赵玉明们搬得出,能致富,社区建起了蔬菜产业园区和食用菌产业园区,让他们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稳定增收。

寄宿制小学、养老院、卫生所、中心公园、标准足球场……如今,桲椤树社区各种配套设施一点不比城市差,还被评为中国美丽乡村百家范例。

平泉围绕建设区域休闲城市的目标,多元化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确保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图为市民正在集体练习瑜伽。通讯员胡春雨摄

一个社区的变化,折射全市的变迁。截至目前,该市累计投入资金18亿多元,实施中心村新民居工程48个,共有3万多名居民从低矮的平房搬进具有田园特色、城市服务的居民小区。

该市按照以生产方式转变带动生活方式转变的思路,将项目和资金摆布在中心村。2012年以来,平泉106个投资千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就有79个摆布在中心村,建成农业产业园区16个,7300多户参与经营或入园打工实现增收。

早上6点30分,台头山镇裁缝沟村63岁的王金山,拎上两筐菜出家门抬脚便上了开往县城的公交车。2个小时后抵达县城,转手就卖了160多块钱。

“新公交车又安全又方便。”王金山说,以前菜吃不完就烂地里,现在到县城不但卖上了好价,还能到大超市买点高档日用品。

平泉率先在全省完成了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改革。已形成城市公交、城乡公交、镇村公交三级联网、互联互通、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的快速公共交通网络。图为公交枢纽站。通讯员孙连和摄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交通要先行。”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刘国权说,该市先后投入资金近2亿元,规划运营线路70条,投入新能源公交车150台,率先在全省完成了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改革,形成城市公交、城乡公交、镇村公交三级联网、互联互通、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的快速公共交通网络。

城乡公交全部采用阶梯票价、分段计费,群众出行费用比原来平均降低50%。“村村通公交”,打通了农村人流、物流、信息流“最后一公里”,缩小城乡差距,提升百姓幸福感。

“生态是平泉的最大优势,也是平泉发展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平泉市市长曹佐金说,向绿而行,平泉正全力打造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和京津冀世界城市群生态城市。(河北日报记者郭峰、李建成、尉迟国利)

责任编辑:张云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