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青园锐见 | “文化地标”不该是“面子工程”

2020-10-10 21:17:27 来源:青园锐见公众号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图片来源自网络

本想借高大上的“文化地标”吸引人气,没想到却被现实狠狠打了脸。

近日,住建部会同有关部门,对媒体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湖北省荆州市巨型关公雕像项目及贵州省独山县水司楼项目进行了调查并发布通报。通报指出,巨型关公雕像破坏了古城风貌和历史文脉,水司楼存在脱离实际、滥建“文化地标”、破坏自然景观风貌等问题。

图片来源自网络

这两个被点名的项目,都是大手笔。荆州关公像,高达57.3米,总重量1200余吨,耗资15亿,号称是“全球最大关公像”;独山水司楼建筑高达99.9米,投资高达2.56亿元,宣称申报了3项吉尼斯世界纪录。然而,买票去观赏关公像的游客却寥寥无几,而且该雕塑还存在消防没过关、地基沉降等问题,恐怕难逃被拆除的命运。“天下第一水司楼”,如今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烂尾楼”。

一个地方结合历史文化搞一些纪念性建筑,带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这当然可以。然而一味贪高贪大,为了“天下第一”“全球最大”,便不顾城市整体规划,也不考虑实际财力状况,甚至连违规也不在乎,这样的“文化地标”看似耀眼夺目,实则却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不仅得不到外界的美誉,而且还劳民伤财,最终成为地方财政难以承受之重。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明显脱离实际的项目为什么能顺顺利利地建造起来?此前就有媒体报道过,关公雕像并未得到荆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规划许可,而独山县水司楼明显有违地方财政使用原则。既然如此,开工建设这些项目到底是谁拍板的,其背后涉及哪些程序和规则的失守?由此而言,这类事件的整改,不应该止于一拆了之,更要追究后面的程序失守问题。

事实上,类似关公像和水司楼这样的“面子工程”并不少见。一些地方的领导好大喜功,认为只有干出些动静,才能获得关注,于是将大建文化地标当作个人的政绩工程。殊不知,文化地标并不是孤零零的存在,只有与周围的环境形成共同的意境时,才能展现出其魅力。若急功近利、违背规律,只重外在形象、不顾文化内涵,最后只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从这个层面上讲,杜绝滥建“文化地标”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还需要给个别干部在政绩观上“刮骨疗毒”。

图片来源自网络

“文化地标”,内核应该是文化。一些地方在建这样那样的“地标”之前,还是先补一补“文化”课吧。

责任编辑:郑晓娟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