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河北遵化沙石峪村:老典型再展新风采

2020-10-12 04:33:0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老典型再展新风采

——遵化市沙石峪村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绿色产业

无人机拍摄的沙石峪村鸟瞰图。通讯员刘满仓摄

金秋九月,遵化市新店子镇沙石峪村进入采摘季。采摘区葡萄藤下,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吸引着游客观赏、采摘。

悠悠60载,从“土如珍珠水如油,漫山遍野大石头”,到“山上松柏盖帽,山间果树缠腰,山底葡萄满园”,曾因“愚公精神”闻名于世的沙石峪,如今因绿色种植和红色旅游而人气高涨,奏响了接续奋斗的时代凯歌。

近年来,通过发展葡萄特色种植,沙石峪已形成1200亩葡萄梯田,年产值2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5万元。2019年以来,遵化市对该村进行改造提升,开通了东山环村路,栽植海棠万余株,依托遗址遗迹,做优红色旅游,成为游客休闲旅游好地方。

发扬愚公精神,移山造田、劈岭填涧

“别看这种石头现在受艺术家追捧,可上世纪却是制约沙石峪发展的大难题。”沙石峪村党支部书记周国军,拿出一块精巧的黄色小石头说。

沙石峪村过去山多地少,老百姓生活穷困。“愚公移山,厉家寨是一个好例子。厉家寨人能干的,我们沙石峪也能干!”1957年,沙石峪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张贵顺,从山东省厉家寨村整山治水的改造经验中找到了突破发展困境的方向。他带领乡亲们移山造田、劈岭填涧。

“这些碎石就是当年开山时凿下来的。”周国军攥着小石头说,鏖战90多天后,两个山头被削平,5000多立方米石头填进山涧,填出了面积为3亩2分的“最大一块耕地”。

希望的种子播在这块耕地上。1958年秋天,800多斤玉米穰穰满家。到了1967年,沙石峪共造梯田1200亩,当年向国家交售粮食10万公斤。这些粮食被乡亲们称为“愚公粮”。

当年,周恩来总理两次视察沙石峪后,赞其为“当代活愚公”和“中国北方农业的一面旗帜”。后来,有167个国家和地区访问团先后慕名来到沙石峪取经,“当代愚公”精神闻名遐迩。

坚持生态效益,发展绿色产业

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里在上世纪90年代建起了轻质碳酸钙厂、再生胶厂、采矿厂……“金山银山”有了,绿水青山却面临威胁。

“经济效益固然重要,但以牺牲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代价的经济效益宁可不要。”2004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不久的周国军,带领村两委干部统一思想,引导村民达成共识,拆除了污染严重的碳酸钙厂,关停、搬迁了其他企业,彻底消除了污染源。

在以周国军为代表的“新愚公”带领下,2010年起,该村在山坡上逐渐建起1200亩葡萄园,年产量180万公斤,纯增经济效益600万元,葡萄种植成为沙石峪村群众增收致富新的产业支柱。

为了延长产业链,村里陆续组建了遵化沙石峪葡萄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沙石峪葡萄”商标,大力发展葡萄采摘、农家院等旅游项目。2015年起,沙石峪每年都要举办葡萄采摘旅游文化节,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2005年8月,沙石峪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进山的路更通畅了,今年葡萄丰产又丰收。”葡萄种植大户李彦玲表示,过去山路崎岖难行,让很多想开车来采摘葡萄的游客望而却步。现在,村里修好全长3.5公里的东山环村路,和原有的西山路形成全长6.2公里的环村闭合线路,大大方便了游客。

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红色旅游升级版

近年来,沙石峪村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以项目为支撑,深度融合红色基因与旅游产业。今年上半年,该村接待游客近3万人次。

充分发挥红色旅游项目的综合带动作用,走“红色旅游+”发展道路。围绕“当代愚公之乡”的定位,他们在东山旅游路栽植了1万余棵海棠树,与愚公洞、万国田和中阿友谊树等15处红色景点相映成趣,形成了高标准红色旅游景观带。

每年,有10余万干部走进沙石峪,感悟初心和使命的召唤。该村也积极探索红色旅游与党性教育一体发展模式,让红色景点变成党员教育的生动课堂。目前,已有30余家高校、企业在此设立教育实践基地。

根据红色景点的特质,村里还相继开发出千层石、小人书等一批彰显“愚公精神”的红色文旅商品,深受游客欢迎。

“为了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年镇里出台了《沙石峪村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红色旅游发展脉络更加清晰。站在新起点,我们将传承‘愚公精神’,争取在新时代创造更大奇迹!”周国军表示。(河北日报记者刘禹彤)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