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国家卫健委印发工作方案:预防大学生的“心灵感冒”

2020-10-12 05:43:4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日前,国家卫健委印发《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将青少年作为重点防治人群,并要求高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

预防大学生的“心灵感冒”

河北师范大学开展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通讯员尹莎莎摄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心境障碍类心理疾病患者数量持续增加,并呈现年轻化趋势。日前,国家卫健委印发的《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把青少年作为重点防治人群,并要求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提高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知晓率。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减少这种“心灵感冒”?

情绪也会生病

“一进图书馆,看见别人学习我就着急,越着急越学不下去。”9月18日,河北师范大学三年级学生小茹走进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向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袁立壮诉说了最近她在学习上遇到的烦恼事。

虽然早已着手准备,但随着考研时间临近,小茹发现自己越来越不能完成制订的计划,“越是学不下去,自己越是紧张焦虑,好像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学习效率提不上去,看似是学习问题,背后其实是考研动机问题,也就是自己心里到底有多想考研。”袁立壮表示,很多学生来咨询说的是学习问题,但这只是表面,实际涉及深层心理问题。

袁立壮解释,心理问题这个概念是针对正常人而言的。所有心理问题都是以情绪问题为表现,像平时生活中抑郁、焦虑等情绪状态,每个人都会出现,只有在这些以情绪状态为表现的心理问题发展成为疾病后,才能称其为心理疾病。

“人们往往忽视自己的情绪问题,更不会将之跟疾病联系起来,生活中大多情绪问题也确实可以‘自愈’。但也有不少人遇到自己无法排解的情绪问题时,依然习惯依靠个人力量解决心理冲突,默默承受。”袁立壮说,由于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有关知识相对匮乏,很多人不认为自己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或即使出现了也不愿主动寻求帮助。

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中,不仅会对学习效率、生活质量造成消极影响,甚至可能逐渐加重发展成心理疾病。

比如,大一新生入学后面对生活学习等环境的一系列变化,出现短时间的不适应是很正常的,通过主动学习、主动交往以及主动调整和改变,很多同学能够自行缓解。一旦感觉自身无法调节,就应该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咨询,如果讳疾忌医不主动求助,“适应问题”就有可能发展成“适应障碍”这种心理疾病。

不同的时间节点上,诱发心理问题的因素也不一样。比如大一新生常见的是适应问题,大二学生常见的是人际关系问题,大三大四学生常见的是学业以及就业压力问题。

抑郁状态不一定是抑郁症

数据显示,我国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达6.8%,并呈现年轻化趋势,四分之一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有过抑郁症状。

据了解,抑郁症三大主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低、精力下降。由于对抑郁症认识尚不足,人们往往把抑郁症状和日常出现的心里不快、情绪低落、自卑等正常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从而认为抑郁症患者是矫情脆弱。

“这是不对的。”袁立壮表示,抑郁症患者往往也忽视自己身心的变化,导致拒绝承认疾病,不主动求医进而延误病情。

而《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的出台,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抑郁症的知晓率,特别是高校学生对于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促进高校提供适当的心理健康服务。

根据方案要求,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对于方案中提到的开展抑郁症筛查和评估工作,采访中不少专家表示,高校还需进一步探索,综合考虑后设计出更为科学周全的筛查方案。

据介绍,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心理量表作为筛查工具,这种筛查方式相对于精神科的临床诊断是不足的。

“即使量表结果显示有不同程度的抑郁,也不等于被测人一定患上了抑郁症。”袁立壮表示,相关心理量表是诊断抑郁症的重要手段但并非是充分手段。一些抑郁相关量表在没有进行标准化施测时其结果很难有诊断意义。

袁立壮解释,抑郁症的诊断要符合官方诊断手册里的各项诊断标准,诊断时需进行专业问诊,而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老师大多接受的是心理咨询训练,普遍没有相应的临床经验,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也没有诊断资质。

另外,为避免标签化,心理量表的筛查结果不应被过分夸大,防止因此给相关人员带来不必要的压力,也防止给确实罹患抑郁症的学生造成心理伤害。而且,高校在筛查出学生的心理问题后,不能只筛查不服务,还需配套相应的心理服务体系,做好抑郁症的预防、干预和转诊等服务。

“实施筛查的过程中,不能流于形式,而是以能够真正帮助到学生为最终目的。”袁立壮说。

给予心灵更多关怀

盲人之旅、姓名滚雪球、大风吹,10月1日,河北医科大学操场一片欢声笑语,该校心理咨询中心通过组织系列体验性团体心理辅导游戏,帮助新生拉近心理距离,快速融入团体。

据了解,我省很多高校设有心理咨询室,能够为全校学生提供免费的个体心理咨询服务。同时,我省多次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纳入辅导员培训范畴,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指导服务水平。

事实上,国家卫健委印发的《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除了要求开展抑郁症筛查评估工作外,还对高校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作了明确规定。要求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每学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授课,指导学生科学认识抑郁症,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学校支持,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相互协作。

“社会支持中,亲友作用很大,还可以是闺蜜、哥们儿、舍友,有时候吐吐槽、聊聊天是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袁立壮表示,家长要多关注孩子情况,敏感于孩子的变化,比如和父母的沟通次数突然下降,沟通过程中有情绪变化等现象,都可能预示着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这时家长要多和辅导员沟通,并积极配合辅导员的工作。

人们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心理问题都能够自愈不用做咨询,但如果在自助或是在亲友的帮助下都无法走出心理困境,那就不要讳疾忌医,要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求助。

“就像肚子疼去医院很正常,感冒抗不过去也要吃药。”袁立壮建议,应向社会尽快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谈论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时不要总用贬义、消极的词汇来贴标签,避免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污名化。

“个体的心理健康是个动态过程,是每个人一生都需要关注的话题。”袁立壮说,心理问题者和心理疾病患者同样是受害者,我们对于身边的他们要多理解、多接纳和多包容。(河北日报记者桑珊)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