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我和我的家乡:电影中的方言味儿

2020-10-26 15:00:51 来源: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二蛋,我是你表舅啊!”“你的病就是我的病,我的卡就是你的卡。”“我这病吃老家的蒲公英就能好。”——今年十一黄金周最有国民度的一部电影莫过于《我和我的家乡》了,影片中,各个地区的方言让《我和我的家乡》的五大单元在视听呈现中各具特色。

在影视剧中为何偏爱使用方言,衡水方言有哪些特点,保护方言对中国语言文化又有怎样的影响?本报记者特邀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教授桑宇红一一为读者解答。

《我和我的家乡》中的“衡水味儿”

在《我和我的家乡》之《北京好人》中,除了葛优饰演的张北京深受观众喜爱外,剧中张占义饰演的表舅特有的衡水方言也打动了不少观众。“七八(bo)万”“七杠八(bo)”他的方言台词真实展现出一个农民的生存状态以及小人物性格。

将“人家”说成“ying ge”,“就”说成“zhou”,“觉着”读“jiao zhou”,“怎么”说成“zou mo”,这是深州市深州镇大榆林村的方言,张占义就生长在那片土地上。在乡村,方言占据日常会话的主流,衡水与沧州不一样,邢台人听不懂邯郸话,甚至于一个县一种方言,一个镇一种说话方式,一个村一种表达声调。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教授桑宇红向记者介绍,衡水话是很有特色的,而且衡水地区的方言也不尽相同。“衡水方言大体可分为三大块:深州、武强县、饶阳县、安平县是一个‘味儿’;枣强县、故城县、阜城县、景县一带的方言差不多;桃城区、冀州方言属于一类,声母方面‘zh ch sh’变‘ji qi xi’,比如‘猪肉’读ju rou,‘出锅’读qu guo,‘热乎’读ye hu。”

桑宇红称,“方言是不同时代的语音在不同地点的投影,衡水话是相对近代的方言,衡水话跟普通话声韵上差别不大,主要在音调上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她提到,在研究方言的时候都有对应的规律,如果一个不是本地人的演员想要把当地方言说好,就得遵循当地方言的声母、词汇、语法,需要去跟当地人学习方言的发音、声调。影视创作者在选择方言的时候,既要敢于使用,同时又要严谨一些。

影视作品出现方言创作热

近几年方言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频率很高。2006年上映的电影《疯狂的石头》中,由各种方言汇聚的台词,给影片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艺术表达效果,幽默搞笑且韵味十足;贾樟柯的电影,如《小武》《站台》《世界》《任逍遥》《三峡好人》《天注定》《江湖儿女》全部都有山西方言;还有《1942》中的河南话,《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四川话,《老炮儿》的北京话,无一例外地出彩,让人物鲜活起来,也让剧情更加贴切。

方言电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特定环境中塑造人物形象时,用普通话还是方言,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而方言最本质的作用就是塑造丰富的个性化的人物。“《秋菊打官司》中,巩俐的陕西方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白鹿原》里面也有陕西话,这些方言能让作品的地域性更加明显。”桑宇红指出,“方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人物生活状态等等,它在电影里的合理运用不但能表现人们真实的生存状态以达到影片真实化的效果,还能让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此外,方言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喜剧效果更显著,容易引起观众共鸣。”在桑宇红看来,方言在影视剧中的应用确实能够使影视作品更有特色,还推动了方言的传播。

保护方言就是保护传统文化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语言,方言的语音、声调、韵律更能体现地方的特色,词汇、用法更能体现地方的文化与习俗,但兼具优美动听与文化内涵的方言未必能在当代交际社会中发挥出最大功效。据《中国青年报》发起的一项关于方言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95.9%的受访者认为身边的年轻人普遍有主动或被动放弃说方言的现象,37.1%的受访者认为身边能说地道方言的人数呈递减趋势。不可否认的是,能够说一口流利地道方言的人数正在下降,部分方言正在面临濒危的命运。

“总体看来,方言还是在不断消失的,比如从现在的年轻人这一辈再往下,家族里就很难有地方口音了,而他们的父母还都是有一些口音的。”桑宇红强调,“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地方的历史印记与风物特色,也是很多地方文化的唯一表达,有很多独特的词汇只属于某一种方言。而保护方言就是保护地方文化,也是保护我们的家乡,一旦一种方言不见了,这个方言背后的文化自然也就消失了。”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保护方言有其积极意义。桑宇红介绍,国家十分重视对语言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研究,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果。“像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于2015年启动,目前已经基本完成。在河北,国家语委选取了33个县,每县一个调查点,衡水设在了桃城区。他们要找到代表每个县城城区方言的发音人,进行详尽地方言调查。”

作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教授,桑宇红常常利用假期带着学生深入河北各地,以专业方式记录方言文化。“我们去当地找一些60多岁‘管事儿的’的老人,因为‘管事儿的’一般都有一定文化、熟悉当地风土人情、语言表达能力强,对他们的话语词汇进行整理,包括声像资料、文字记写资料、图片资料等。”

桑宇红强调,方言是祖先语言的“活化石”,语言保护工程十分必要。“方言不同于其他非遗,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通过人们说话传播保存。如果不保存下来,就会消失。”(燕都融媒体记者张思思)

责任编辑:李亚萍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