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铁扬:我的一生都扎根在太行山拒马河

2020-11-11 04:59:2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视频摄制:河北日报记者张晓华、喻萍、史晓多、张晶、李东宇、王木者

近日,河北科技大学铁扬美术馆正式开馆,并举办“铁扬的世界”美术作品展。展览中,观众看到了画家铁扬从15岁到85岁跨越70载的艺术之路。美术馆开馆后,河北日报记者专访了铁扬。

近日,画家铁扬接受河北日报记者专访。河北日报记者史晟全摄

记者:美术馆从选址到开馆,您投入了很多精力,请问建立铁扬美术馆的初衷是什么?以您名字命名的这所美术馆主要有什么功能?

铁扬:2012年,我来到河北科技大学,成立铁扬艺术研究中心;2014年,铁扬美术馆开工建设,到现在历时6年。为什么要这样做?

首先,我是一个画家,是一个劳动者。我的作品很少流传到社会上,把它们放在高校里,就是要留给历史、留给国家、留给艺术教育事业。现在国家大力倡导美育,我希望学生能得到一些美育方面的积淀。

其次,作为一个艺术家,我需要对以往作品进行研究和梳理,要让历史和社会对我有一个总的评价。评价的依据是什么?就是作品。这个美术馆的作品最多,所以在开馆当天我就说,这里是研究铁扬艺术的一个比较理想的场所。

最后,任何艺术家都是劳动者,他留给历史的不仅有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还应该有他的劳动轨迹。我在国外看一些艺术家的美术馆,他的劳动轨迹留给我的印象比某一幅作品还要深。今后,我们要让美术馆发挥一些社会功能和效益,这里要承接一些国家级专业性大展,举办一些有学术价值的联展,也支持学生前来参加一些诗歌创作、朗诵活动。

记者:您的作品“太行山系列”“玉米地系列”“梨花系列”等,都和冀中平原家乡山水人情紧密结合,您曾表示“画不够的太行山、拒马河”,请您据此谈谈自己的创作特点?

铁扬:一个艺术家,因为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对艺术的理解总是有限的,如何更好地理解艺术?只能通过占有题材。比如“炕头儿”“玉米地”等。古今中外的大师,题材各有特点,比如郑板桥的竹子,齐白石的虾,莫奈的草垛……艺术家对题材的占有,和他扎根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一次,我去易县写生,天气特别冷,一个女孩子抱着柴火,趴在炕洞边为我烧炕。我当时就想,这幅画面能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美的瞬间?事后我决定把这种感觉画下来,留下这个大美、温暖的瞬间。

所以说,一个画家要扎根生活,从生活中找题材。而我,扎根太行山、拒马河,扎进北方的炕头、红柜、玉米地,用一生做了这件事。

记者:您的作品以油画为主,但也有大量水彩、水粉、国画。西画和国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好多画家习惯了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就不太愿意去触碰另一种。对此您是怎么理解的?

铁扬:我不愿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水彩画家、油画家、水粉画家或国画家,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画家。画种于我而言,是一种工具的转换,这种转换对一个画家来讲并不太重要。你看我的工作室,这边摆的是油画,另一边就是水彩、水粉,什么题材适合什么形式,我就用什么来表现。

我是近几年才开始画水墨画的,但我的水墨画还不是国画,因为它的构图方法、结构还是以西画做基础。中国文化讲究三点透视,看到人画到人,我的画是焦点透视,是从一个视点开始的,这种画法,有时候对观众视觉冲击会更有力量。比如表现梨花时,老树和新花,我用黑颜色和空白来把握,这很有意思。总之,年轻时,觉得画家之所以为画家,是依靠超常的智慧和文化的沉淀。待到自己画得有把年纪时,才发现我只愿画得自由,画出自己。

记者:除了绘画,您还出版了《母亲的大碗》《等待一只布谷鸟》等散文随笔集,从美术创作到文学创作的转换,您是如何理解的?

铁扬:作为画家,我是通过造型艺术来呈现生活的。这和文学所呈现的效果完全不一样。一幅画挂在那里,让人一目了然,如果你用文字来描述这幅画,会显得无力,这就是文学和造型艺术的区别。我从绘画转到文学,只不过换了一种运笔方式,换了一种观察世界、体悟世界的方式。写《母亲的大碗》《等待一只布谷鸟》这些散文,它们都带有生活的情趣,从生活的另一面给人一些惊喜和意外,尽管这些惊喜和意外是微不足道的。(河北日报记者史晓多)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