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调查|河北:老年教育,不止是重新走进课堂

2020-11-19 05:09:0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石家庄市老年大学,一位下课后的老人正在研究课程表。河北日报记者白云摄

■阅读提示

下课铃响了,河北老年大学教学楼里,老人们有的还在热烈讨论刚学的知识点,有的慢慢起身,推推老花镜,把笔记收拾进布袋。

受疫情影响,10月中下旬,省市老年大学才陆续开课。

记者对老年大学走访发现,教室里50岁出头的“年轻”学生逐渐增多,老年大学也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刻板,时髦的陶艺、无人机、瑜伽课走进了课堂,而且这些课往往开班就能报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上学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变化?变化中的老年教育市场会迎来什么?

小提琴班上的学生下课后自行练习。

1

老年大学里的“年轻人”

56岁的沈莉涂着红指甲,穿一件翠绿的毛衫,精心修饰过的眉毛,满头黑发,在石家庄市老年大学声乐班里,这样的打扮并不突兀。

“我们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年龄在50岁—59岁之间。”石家庄市老年大学副校长张纯介绍,在这里上课的7000多人次学生中,还有三分之一年龄在60岁—69岁之间。

尽管老年大学的招生年龄以50岁作为入学门槛,但实际上在老年大学开办之初,这里一度是真正的老年大学。

1987年河北老年大学成立,1988年招收了第一届学员。1991年,赵文华分配到这里工作时,当年学校招收了近千名学生,“年龄大多在60岁往上。”她回忆。

如今,赵文华担任河北老年大学的副校长,她感慨,近些年的老年大学,学员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包括年龄、学历、男女比例等,学校的办学理念也有了很大不同。

60岁的马跃珠,2013年到老年大学学习,还是受父母影响。

上世纪70年代,马跃珠的父母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1992年退休后,老两口一起到河北老年大学学国画,“上学后,老两口比上班还忙活,到点就骑三轮车去上课。”马跃珠说,2013年,她也退休了,他们一家三口常骑三轮车、电动车分头出发,在省老年大学不同的教室里上课。

沈莉曾是石家庄炼油厂的工人,退休前她在工厂负责看仪表,工作三班倒。因为睡眠不足,总是看起来挺疲惫,那时她最不喜欢母亲在家唱老旦,“觉得烦”。

退休后,她怀念工厂里有同事、有组织的生活,但又觉得自己坐不住的脾气不适合老年大学的书画班,选来选去,就京剧还熟悉点,不过,她绕过老旦,学唱青衣。

她和同班同学去公园吊嗓子,对着镜子练,6个月功夫,沈莉因为表现突出,被选入了市老年大学京剧表演团。

市老年大学迎元旦晚会、裕彤体育馆夜场表演、重阳节京剧专场,沈莉掰着指头数她参演过的场次,这些最多不过百十名观众的演出,在沈莉眼里,都是一名普通人的高光一刻。

“你看我现在,脖子也长了,腰也直了,走路带风,说话有劲儿,人不就得活个精气神儿?”沈莉说着,特意挺了挺腰身。

这些步入老龄的学生,走入老年大学有着不同的出发点。

62岁的张硕立说,老年大学帮她把儿时的梦圆了。

回忆起中学那把40元钱的小提琴,张硕立的眼神还有些不舍。那把琴只学了一个月就搁置,此后她的人生进入上班、家庭的快车道,自己的兴趣爱好被越压越小。

2018年,得知石家庄市老年大学开设了小提琴课,张硕立马上报名。本来只打算学会拉两首曲子,学了两年,张硕立迷上了琴,给记者讲着学琴要点,说着说着就把胳膊架起来,姿势摆出来。

68岁的王艳瑶说,老年大学让她提高了音乐鉴赏能力。

小提琴班,和王艳瑶年龄相仿的老人不少,很多人都在帮子女带孩子,“我算了算,退休后,人生也就一万多天。长度咱管不了,厚度我说了算。”王艳瑶说,以前看音乐会,就听个热闹,“就会说,啊,真好听,怎么好听,说不出来。”

现在,她知道一场演出中,乐队的座次由乐器的音效决定,她开始观察小提琴演奏者的姿势和力度,从细节去评判演出的效果。

11月11日,省老年大学服装设计班,老师在PPT上演示如何制作男士衬衣的衣领,清一色的女学员,大多戴着花镜,认真在笔记本上画图写笔记,还有学生带来了自己的半成品,请老师点评。

现代社会物流如此便捷,为什么还要费力地学手工制作衬衣?对这一提问,有学员笑了,“年轻人,技不压身听过吧?想做什么样子自己能决定,这乐趣你体会不到。”

那种乐趣,可能隐藏着细致生活的美感。

2

老人需要什么就开什么课

“跟着我的手,来,一二三四,二二三四……”11月9日,石家庄老年大学舞蹈课上,透亮的大镜子对面,二十多名学员正跟着舞蹈老师的手势下腰。每一位学员都努力而认真,她们挺胸收腹的站姿有着这个年龄段少有的挺拔。

翻看老年大学的课程表,可能年轻人也会感叹:真时髦!

这里既有传统的声乐、书画、时装表演等传统课,也有瑜伽、小提琴、无人机等年轻化的课程。这些新潮课程尤其受欢迎,石家庄市老年大学舞蹈班,往年网上报名一开通,只需10分钟就能满员。

每年,这些课程有保留的传统课,也会调整一部分。“上世纪90年代初,老年大学最火的课程是微机、太极拳、卫生保健、缝纫等。”赵文华回忆,这些课程的火爆和时代特点有很大关联,比如当时计算机开始普及,但家庭购买力还比较弱,老人想学会用计算机,在老年大学缴纳几百元的学费就能实现。

二十多年过去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状态在变,老年人的上学需求也在变。

近几年,省老年大学增设了陶艺、模特、情绪管理等课程,报名人数逐年递增。

“过去,老年大学开设的专业,传统课程居多。现在开设的课程,跟上了时代变化。我们会调查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需要什么,我们开什么课。”赵文华介绍,比如,他们今年为摄影爱好者开设的无人机班、抖音创意视频等,往往一开班就招满,明年还准备和河北女子学院合办开发新课程。

看到这两个班的名字,我们可能想当然认为前者是妥妥的大爷班,后者是阿姨班,实际上已经开课三周的无人机班,男女学员比例达到了1∶1。

田景明是无人机班的第一届学生,退休后他在市老年大学学了两年摄影,一直琢磨着学习无人机航拍,“一听说省老年大学要开无人机班,就赶紧来报名。”田景明说,负责教学的是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无人机老师,除了教飞行技术,还给老人上无人机飞行的法律法规课,“不光学会飞,还得按照规矩飞。”

在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上,两所老年大学都请来专业课程设置团队。

石家庄市老年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合作,声乐课的设置以及课程进度,听听专家的意见,总归错不了。

比如老人热衷的合唱团,报名人数总是居高不下,除了开设合唱一团、二团,石家庄市老年大学还自设了考级,初级班的学生可以考入参加演出的合唱一团,二团的学生作为候补队员,这极大调动了老人们的积极性、求学心。

有的老人,一旦报名入学就着迷,一年年反复报名不肯毕业。新学生和已经学习过一两年的老学生,已经不能用同样的教学内容。针对这种情况,省老年大学就设置了初级班、提高班、研究班、创作班,满足不同水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

有人说,老年大学不以就业和考学为目的,是不是教学就是带老人娱乐?

省老年大学国画山水课老师王顺兴,退休前在河北师范大学教了一辈子年轻人,他认为,“教老人,正是寓教于乐。”

省老年大学美术系一名工作人员说,她旁听过心理课,老师让每一位老人画一幅画,其中一位老人画了两条格外粗壮的腿。老师分析说,您在家一定是位顶梁柱,话音刚落,老人就擦起了眼泪,“老师说的太对了,我太累了。”

退休后的老人,面临身份和生活节奏的转变,还要处理好与子女、孙辈的关系,并不是想象中退休一身轻的状态。情绪管理课,教老人如何管理情绪、处理三代人的关系。工作人员说,这门课上课时,教室的学生多到坐不下甚至要站着听。

3

让更多老人找到自己爱好

有人形容上世纪90年代老年大学开班,堪比幼儿园报名。

求学的老人为了一个上学名额,凌晨2时就拎着板凳去排队,拥挤的老人还曾差点把报名处的桌子挤翻。网上报名改变了曾经拥挤的场景,更重要的是,省市老年大学的扩容。

“这两年,我们每年招收学生6000人次。”张纯介绍,和普通大学不同,这里的量词用的是人次,这是因为,每名学生允许报3门课程,不设限时,会有好学的老人一个人报七八门课。

石家庄市老年大学在原青园街办学点的基础上,新增了体育大街新校区,教学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每一层楼道、厕所都设置了方便老人行走、蹲起的扶手,教室更是以前的数倍之多。

河北老年大学通过与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从过去不足2000平方米的办学场地,扩到89亩的校园,可接纳3万名老人入学。

石家庄市老年大学设置了8个系、38个专业、303个教学班,省老年大学开设了6个院系、21个专业、近380个教学班,个别热门专业还会有一座难求,但有求学需求的老人基本都能报上名。

不仅如此,老年大学为方便老年人就近入学,正在向区级铺设。石家庄市老年大学的新华区、裕华区、桥西区、长安区等分校都已开展招生,加上体育大街和青园街校区,可容纳3万多名老人上课。

然而,这些增加后的数字,和我们身边的老人总量相比并不多。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388万人,然而只有800万人在相关教育机构里学习。

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以各种形式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

2017年底,石家庄60岁以上老人就有175万之多,即使以60岁作为统计起点,“以各种形式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也不过3%。

老年教育是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老人老有所学,学有所用,需要打通老年人入学的最后一公里。

这一公里到底卡在哪儿?

老年大学一名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到公园里发放老年大学招生简章,一年400元的收费,被打太极的老人嫌贵。习惯节俭的老人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掏钱上课。

但同时,老年大学的无人机和小提琴等课程,都需要自带设备。在开设这两个班之初,老年大学还略有顾虑,实际开班后,学生自带的设备比老师教学用的还要好。生活水平提高,退休金也跟着水涨船高,自然有了更强的经济实力采购上课所需。

老年人对待老年教育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另一方面,在任何一个居民小区,工作日在楼下溜达的老人,大多手中会牵着一名学龄前儿童。上小学的孙辈,也多由退休老人承担接送和做饭,这些占用了老人大量时间,也让他们望学兴叹。

“改变观念,走出家门,到老年大学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拓展新的社交圈。”赵文华呼吁。(河北日报记者白云)

■采访手记

找到抚慰自己内心的东西

在省市老年大学采访的几天,记者被老年人求学的劲头所感动。

有头发花白的老人,眼神不好,记拳头大小字体的笔记,有高度近视的老人端着本子站到黑板前抄写要点,有人戴着助听器用手机拍摄老师的示范,还有人下课了留在教室反复练习。

学乐器,他们指法僵硬;学书法,他们拿笔的手不太稳;学舞蹈,她们下不去腰;学声乐,他们气息不匀。没关系啊,这里的学习不是为了考试和谋生,每一位老人都认真从所学中,找到抚慰自己内心的东西。

邓筀之的本意是到石家庄市老年大学学画画,她递给副校长张纯的一张名片,让张纯极力想把这位河北爱乐乐团演员动员为这里的老师。张纯成功了。

老年大学提供的课时费并不高,邓筀之答应成为这里的老师是因为,“作为同龄人,我懂他们,教更多人学习乐器,不是把每个人培养成大师,哪怕能提高大家的音乐素养也是好的。”

在石家庄市食品公司做售货员时,刘念军心心念念的职业是老师。退休后,她在省老年大学学了12年的书法后小有名气,成为这里的一名书法老师。

下课后,有学员围着刘念军请她把字体拆解打个模板,刘念军伏在讲台上,一笔一画帮学员写下来,“相比挣多少课时费,我更享受站在讲台上的感觉。”

沈莉说起仅有的三次演出,眼睛闪亮,张硕立拉起小提琴的架势,好像已经站到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老年人,从学习中感受到一种满足和肯定,甚至能发现自己从未开发的潜能。

马跃珠从老年大学学会的钢琴伴奏,父母演唱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视频,在省国资委桥西离退休干部处短视频迎“七一”活动中,拿了个一等奖。这小小的荣誉让一家三口兴奋了好几天。

侯建平退休后,撂下拿了几十年的针管,拿起了画笔弹起了琴,以前她可从来没想过自己还有这方面的天分。6年学习,她的油画作品《夜色斑斓》今年参加美国第四届天空艺术年度在线大赛,入围并参展;她和另外几位老人合奏的《军队进行曲》,参加了中加音乐永不停息线上音乐会。

老年人,在聚集的课堂上,又回到了有组织的团队中。

张硕立作为小提琴班的班长,有一天家里有事来晚了,同班同学有人递给她老花镜,有人帮她打了杯热水,这种昔日同事间才有的温情让她回想起来还鼻头发酸。

沈莉结识了更多的京剧爱好者,他们相约在公园练习,相互监督学习进度,为彼此的一个发音反复纠正,沈莉的老同事都问她怎么这么忙活,她说,“我找到了新世界!”

老去,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阶段。

让老去的生活变得更有品质,精神世界的斑斓从来都不能缺席。(文/河北日报记者白云)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