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劳动者之歌|王飞:“我的心,始终在患者身上”

2020-12-06 05:03:5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我的心,始终在患者身上”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王飞

2月28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王飞(右)与江岸方舱医院的患者进行交流。(资料片)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供图

三个小时后,手术结束了。

11月30日16时20分,一个清瘦干练的身影走出手术室,脱下手术服,换上白大褂。他戴无框眼镜,文质彬彬,回忆起在武汉抗疫的经历和曾经治疗过的病人时,数次哽咽,泪水无声地滑过脸颊……

这就是那个24年累计加班19938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9年多工作,年均诊疗患者1.5万人次的人吗?

这就是那个带领305名医护人员逆行出征,在武汉抗疫一线平安守护626位患者,实现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治愈出院患者零回头救治任务的人吗?

是的,他就是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王飞,获得了诸多荣誉和奖项: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而这些,他都看得很淡:“我的心,始终在患者身上。”

知险不惧,星夜驰援武汉抗疫一线

如今,工作之余,王飞还会与武汉的一些新冠肺炎患者在微信上沟通。

到抗疫一线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2020年春节期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王飞知险不惧,第一时间交上抗疫请战书,“如果你是一名医生,你会懂得生命的珍贵;如果你知道哪里出现疫情,不去就是一种煎熬。”

2月10日凌晨,作为河北第五批援助湖北抗疫医疗队队长,他星夜驰援武汉,来到江岸方舱医院。虽作足了心理准备,但眼前这一幕还是让王飞揪心——当医护人员给患者测生命体征时,一位患者情绪突然激动、哭喊起来,紧接着,整个病区哭声叫声此起彼伏。

虽然方舱医院收治的是轻中症患者,但既要治病救人又要安抚患者情绪,任务一点也不轻。而且,整个医疗队来自全省118家单位,彼此都不熟,怎样快速提升这个“混编战队”的战斗力?又怎样避免医护人员意外暴露?

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副院长的肩头。

初来乍到,王飞几乎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为拿出科学的对策殚精竭虑。

党建引领——开创性提出开展“党徽戴起来,身份亮出来,形象树起来”党建活动,从患者中遴选出有意愿且有党建工作经验的党员,组成患者临时党支部,组成“小红帽行动志愿者”团队,“润滑”医患关系。

一天,一位年龄60多岁的刘姓新冠肺炎患者被送往江岸方舱医院,情绪异常焦虑,大喊“脑壳疼”,非要闹着去重症定点医院。“叔叔,您的病不重,我来时和您病情差不多,在这治疗了半个月,效果好着呢。”一位志愿者劝道。

经过大家共同努力,老人情绪稳定了下来,开始配合治疗、服药,不久就出院了。

组建团队——根据人员地域关系,尽可能安排来自相同或邻近地域的队员组成小组,让团队运行更高效、更顺畅。

培训+演练——邀请专家给队员们现场示范穿脱防护服的流程,讲解意外暴露后的应急处理措施。

三支,五支,八支……进入方舱医院的医护小组迅速增加,筑起一堵保卫患者生命健康安全的“白色长城”。

很快,患者平静了下来:“有党员在,而且河北医生蛮厉害,还有什么可怕的!”

忘我工作,身心始终围着患者转

11月30日晚8时,已经上了一天一夜“连班”的王飞刚刚做完一个关节置换手术,回到值班室想打个盹儿却怎么也睡不着,索性洗把脸坐下来,翻阅近期住院患者的病历,直到晚上12时才回家。

“王院长每天都像上了发条似的,一刻也停不下来。”同事李石伦感慨说,他工作起来就像拼命三郎。

在医院,身子围着患者转;在家里,心思围着患者转。从医以来,王飞已形成一种常态:无论分内分外,只要患者提出需要,都会尽最大力量予以解决。

在武汉,王飞更是把这种“常态”做到极致:别人每个班工作6小时,他一穿防护服就是一整天,忘记吃饭喝水,汗水湿透衣背,深夜回到宿舍才发现,嘴角起满了水泡。

一趟趟查房、巡视、问候,看到患者全部情况正常,他才会离去;一遍遍通过微信、电话联系,得知换班的医护人员平安无事,他才能放心。

为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王飞独创了“1对1帮扶法”,即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对口帮助”,无论患者遇到怎样的困难,大家都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一天,一位女性患者泪水如断了线的珍珠直往下掉,原来她3岁的儿子和亲戚一起在酒店隔离,非常担心孩子的情况。负责“对口帮扶”的女护士了解情况后,为孩子送去生活用品,还通过视频让母子“重逢”。而在千里之外的石家庄市,这位护士的小宝宝正一遍遍哭喊着“找妈妈”。

“我们的医护人员用担当和奉献书写了人间大爱,帮助患者挺过了那段最难熬的日子。”王飞说。

3月18日返石后,王飞依然马不停蹄——号召护理人员投入抗疫战斗,全院1268名护理人员全部递交了请战书;组织护士长和护理骨干赴国内外先进医院轮训,学习先进理念,提高业务能力……

潜心攻关,让更多患者重新站起来

近日,沧州市一名95岁女性患者因外伤致右髋部骨折,来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治疗,因患者术前曾有过急性脑综合征、冠心病等诸多病史,再加上高龄,手术难度极大、风险极高。对此,很多医生都皱起了眉头。

“对病人负责是我们的职责。”经过仔细查体、评估、会诊,王飞毅然决定做手术,“如果手术成功,阿姨可以重新站起来。”出院时,老人可扶着助行器行走数米。家属连声说:“这真是奇迹啊。”

而创造奇迹,王飞用了24年的时间。

过去,由于不掌握髌骨不稳新理论及临床诊疗方法等技术,我国很多患者髌骨脱位后,出现反复脱位,严重影响运动功能,中老年阶段逐渐出现严重的关节炎问题,有些人只能坐在轮椅上度过余生。

“必须让更多患者重新站起来!”王飞远赴美国、德国、韩国深造,跟着老师学、在实践中反复钻研,潜心研究医术,首次提出髌骨不稳新理论及临床诊疗方法等,开展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炎新方法,填补了国内空白。

即便如此,王飞在手术过程中,决不会照本宣科,而是因病施策。他阅读病人影像片时一向不把视线仅仅局限于骨骼的损伤或病变,而是有序地全面观察,观察范围包括各种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疾患的病理,以便为患者设计更加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案。

“患者以生命和健康相托,医生就应用心、耐心地为病人服务,这样才能对得起病人的信任。”王飞说。(河北日报记者赵建)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