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聚焦河北>>

抗疫青年说|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教育变革

2021-02-15 14:28:37 来源:河青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疫情当前,省市决策者、民生保障部门工作人员、广大医务人员,志愿者和众多普通居民通过各自的方式,和衷共济,共克时艰。这里有凝聚一心的精神共鸣,有众多感人瞬间的故事,也有很多宝贵的抗疫经验。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积极寻求精神的共鸣,在行动上弘扬正能量,引导广大青年行动起来,凝聚一心,共克时艰。我们开辟“抗疫青年说”专栏,欢迎来稿就相关话题发表你的感受,共同为打赢这场疫情歼灭战鼓与呼。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教育变革

张亚星(河北省直机关第九幼儿园)  

根据疫情防控整体要求,按照分区、分层次,有针对性、有目标性的防控原则,我国多地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这不仅对公众防疫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现有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育评价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一切事物的趋于完善,都是来自适当的改革。”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教育唯有革故鼎新,去芜存菁,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民族素质。

一、停课不停学,玩转现代科技

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传统教育模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却也迎来了自己的窗口期和机遇期:一方面探索开展“互联网+教育”的阻力减小,另一方面在特殊时期,任何教育形势都可以得到快速地验证,实验周期缩短。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下,教育者要抓住时机,玩转现代科技,让新设备支撑优质教育,让高科技赋能新型教育。

现代科技带给学生们的不仅有共享信息、知识等的便捷性,更有虚拟与现实交融带来的新鲜感。用科技丰盈童年,用科技滋养智慧,教育者要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扩容知识内存;要学思相契,专博并举,捋顺破圈思路,坚定变革决心。

二、闭校不放假,转移教学阵地

家校合作、家校共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后疫情”时代,教育由传统的“教师——学生”“教师——家长”全方位立体化的接触状态转变为“教师——屏幕——学生、家长”这种平面的、局部的、单线性沟通模式。教育的畅通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评价的即时性、有针对性也无从谈起。教育者的主战场由班级转移到各种通信设备上,直接接触的对象由学生转变为鼠标和屏幕。这既是对专业知识、职业素养的“测验”,更是对转变思想、开拓创新能力的“大考”。

教师在线上教学时不仅要考虑“教什么”问题,更应思考“怎么教”问题。“教什么”——教科学、自然等“硬知识”,教健康、生活等“软知识”。“怎么教”——通过实验式、体验式直接获取感性经验,通过讨论式、总结式间接得到理性结果。而“教什么”“怎么教”的核心都需要教师守在屏幕主阵地上,鼓励、指导学生和家长的躬身入局,互相配合。

三、歇工不歇业,打造优质团队

居家期间,也正是教师充电赋能、反思改进的关键期。此期间要组织教师与同业者多交流、多沟通、多讨论,鼓励教师向异业者多学习、多请教、多咨询,这样才能培养一批更优秀的骨干精英,打造一支更优质的教研团队。

首先,要确立“同侪互助”教研模式,提高科研工作能力。基于教育实际,抓牢育人根基,将骨干教师深刻广博的教育智慧、灵活独特的教学机智与青年教师接受新鲜事物速度快,应用活等特点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其次,要建立动态平衡的评价系统,促进教师健康有序成长。目前,教育场所、授课方式和教育受众均已不同以往,评价系统也正经历着由教师能否达成三维目标、是否关注学生情绪状态向教师能否正确把控多元性、强交互性阶段过度。。

当代教师身处千舟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面对疫情常态化的挑战,身兼立德树人重任的教育者唯有革新变旧,守正创新,转变教学思路,抛却授课套路,改变育人态度,才能乘风破浪济沧海,培养出信念坚定、志向高远,有真才实学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责任编辑:魏雨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