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冀忆·大美非遗】陉川起舞“花”为媒

2021-03-05 02:19:26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编辑制作:河北日报记者曹铮 刘萍 通讯员赵丽苹(视频资料由河北省非遗保护中心提供)

太行东麓的井陉,素有“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称。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就是沟通东西的“燕晋通衢”,因此形成一条特殊的流动文化地带。在此生长出的民间舞蹈——井陉拉花,深得地域滋养,健美舒展,屈伸有度;或抑扬迅变,硬朗洒脱,将悲壮凄婉,眷恋欢悦,火辣韧性的韵味,舞得酣畅淋漓。

何谓“拉花”?至今无法用一句话下定义,但民间传说中却有着美丽的注脚。

“‘拉花’是‘拉荒’的谐音,就是逃荒的意思。舞蹈表现的是老百姓跋山涉水,寻找适合生存之地的过程,承载着人们生活的酸甜苦辣,‘扭’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土生土长的井陉人武新全,操着浓重的井陉口音娓娓道来。在这位81岁的井陉拉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家中,到处都有井陉拉花的影子。客厅一面照片墙展示着老人与拉花的缘。闲聊间,老人随口哼唱出缥缥缈缈的曲儿,应该也是经年回荡在他心底,挥之不去呼之即出的乡音吧。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井陉先民生息维艰,但人们总是善于在苦难煎熬中寻找快乐,在戏谑自娱间掩饰愁苦哀伤。正是这样,才有了这些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不知是何人何处舞起,并世代流传的井陉拉花。

中国吉运井陉拉花艺术团在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演出。 通讯员 何克宁 摄

人的感情和思想一样,是一片美丽、神奇而富饶的家园。化苦难为舞姿,将逃荒与生存揉捏进刚柔并济的一拧一翻之间,是井陉人的独创。“井陉拉花的动作非常讲究,每个动作都有独特的含义,要想一招一式做到位,挺累的。”虽然嘴上说着累,但武新全依旧在哼唱间,把“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动作舞得行云流水。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人舞,总不如整个村子舞来得气势浩大。武新全心心念念的是老家井陉县东南正村每年元宵节花会的大场面。站在山峁土梁上,入眼的是一片沸腾欢快的场面。被如泣如诉的音乐包围着的,除了喧嚣鼎沸的人群,还有震天撼地的鼓声。井陉大大小小的村庄扭拉花的传统大多保持了几百年。这个风俗也成了村子传承的文化特色。每年从种完麦子开始,村里的老艺人就聚在一起操练起来,他们哼着调,孩子们就跟着一招一式地扭。“练上一冬天,就等元宵节花会的拉花比赛。”听了这话,我心里也升腾出许多期待。

传统拉花由三男三女表演,六个角色为一队。武新全说,这是取“六合同春”之意。男角第一人扮为老翁,左手擎伞,右手执扇,以道具命名,叫作“公伞”。女角第一人扮为彩婆,身背“包袱”,右手执扇,叫作“背包”,与“公伞”为一对。男角第二人扮青年男子,双手各握两块竹板,叫作“太平板”或“四块瓦”。女角第二人扮为青年女子,左手执霸王鞭,右手执手绢,叫作“霸王鞭”,与青年男子为一对。男、女角色的第三人,扮成少男、少女,皆左肩扛花瓶,右手执扇,女孩左手小指上加挂手绢,称作“挑瓶”。六人手中的道具各有象征寓意:伞象征风调雨顺,包袱象征丰衣足食,太平板象征四季平安,霸王鞭象征文治武功,花瓶象征平安美满……当你真正咀嚼品味拉花中一静一动间,翻滚的震撼之声时,就会看到那些土生土长的农民当真是在深情舞动着属于自己的舞蹈,用勤劳的双手塑造着“花一样的生活”。

土地润养一方性情,劳动衍生民间智慧,老百姓在黄土地上创造出生活中的美学。农业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建立在土地与劳动的主题之上。“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自古便最能表达老百姓萦绕心头的喜乐情愁。在井陉,凡是生长谷子、红薯的地方,就生长着拉花,也只有走近乡村,才能见识到真正的井陉拉花。

太行山间到处是弯弯曲曲的小道,但都是相通相连的。元宵节花会串村表演、比赛,沿着曲折小道将喜庆的气氛瞬间染遍山乡,由远及近的舞动身影是最温厚的乡情乡音,是把乡亲们的心和魂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无形的气脉。他们相互间的牵挂和问候,都在拉花的舞动中汩汩流淌。 (河北日报记者 曹铮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