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代表委员看民生|养老,让事业与产业同进

2021-03-10 04:14:0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2019年底,河北省共有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18.3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20%,按照我国通用标准,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养老课题如何破题?如何加快发展现代养老服务业,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认为,应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加强民政、卫健委、人社等跨部门协调和推进,完善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解锁守护“夕阳红”的幸福密码。

省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沧州青县康泰养老护理中心护理人员协助老年人进行理疗。(资料片) 新华社发

● 增活力

“政府+市场”解服务供需失衡难题

“到2035年,全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281万人左右,比重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河北省委专职副主委范社岭,对这一数字印象深刻,“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仅靠政府一只‘手’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淑芬一直关注养老事业发展问题。多年的调研与探索,也让她看到了养老事业发展之紧迫。

“河北省是老年人口大省,但公共设施配套相对滞后。”张淑芬代表说,目前高效、便捷的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供给存在较大缺口,老年人急需的上门看病、康复护理等服务严重短缺。

如何对症下药,解决服务供给与养老需求错位难题?

“发展社区养老、托幼、用餐、保洁等多样化服务,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更优惠政策,让社区生活更加便利”。

范社岭委员对此表示认同,“老年服务应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更多新业态。”他建议,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大力培育养老服务市场,引导服务供给与需求相适应,建成“社区服务—上门服务—托老所服务—志愿者服务”相互衔接的全方位服务体系。

可喜的是,新探索已在河北省起步。

石家庄市推出的“嵌入式”社区养老模式,由社会资本投资,在老年人密集的社区内建设,具备日间照料、短期托养、康复医疗、社工介入等功能。衡水市建立了以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为主体、专业医疗机构为辅助、社会办养老机构为补充的建档立卡贫困失能失养人员集中供养模式。

一系列举措缓解了“一床难求”,但体制性障碍的存在让张淑芬代表也有着自己的担忧。

“养老服务业的性质徘徊在事业和产业之间,非竞争性行业和竞争性行业区分不明确,缺乏政府介入还是市场介入的边界划分。”张淑芬代表说,公办养老机构获得政府的支持力度更大,可以把主要精力财力用于优质服务,而民办养老机构可享受的支持有限,在考虑服务的同时还要面临生存压力,真正进入这个产业的社会资本盈利困难、存活率低。

张淑芬代表建议,激活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机制,采取差别化政策,对社会资本投资兴办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在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定点医疗等政策上要予以倾斜,放开定价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使普惠型养老和高端型养老相衔接、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相协同。

● 补短板

发展健康持续的医养结合产业

“近年来,医养结合向医养融合的发展,确实给老人们带来了实惠。”在全国人大代表、邯郸市广平县南阳堡镇乡村医生刘贵芳看来,但要实现养老到医疗零距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刘贵芳代表所在的后南堡村,65岁以上的老人超过200位。2013年,她优化整合医疗、养老两种资源,在南阳堡镇卫生院隔壁筹建了刘贵芳爱心敬老院。敬老院除日常护理外,还有专业医疗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省90%以上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但空间上拉近了距离,只是医养结合的第一步。

采访中,一些代表委员提到,医、养分而治之的格局,依然是目前医养结合发展的短板。

“医养结合只是结合个模式,养老机构属于民政部门监管,而医疗机构属于卫健部门管理,还是两条腿,两个部门管理,给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证件办理、业务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和不便。”刘贵芳代表说。

部分养老机构不具备医保定点资质,那么,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该由谁买单,怎么买单?

“发展健康持续的医养结合产业,需要提振市场有效需求,其核心是老人和家属以及社会提供的支付能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这将让更多老人得到实惠。”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市竞秀区大激店村党支部书记张东河说。

他建议,在现阶段国家未实行农民享受城镇职工同等退休和医疗待遇下,分段式提高农村老年人养老金标准,进一步提高农村老年人常见病及重大疾病保险支付比例。

然而,医养结合仍有短板要补。

据统计,目前,河北省重度失能老年人约有72万人,而全省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员不足2万人。

“这几乎是‘断崖式’缺口。”全国人大代表、涿州市刁四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周松勃说,“虽然面对着庞大的市场需求,但养老护理员流动率高、劳动强度大,且存在工资收入低、社会地位低、服务水平低等问题,导致一些地方的医养结合难以达到预期。”

对此,周松勃代表建议,探索建立养老服务人员入职补贴政府支持制度,对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的本科和大中专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由用人企业与地方政府按比例给予一次性补贴。同时,明确养老服务人员晋级渠道和晋级激励,鼓励养老服务人员通过提高职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实现等级晋升。

● 建标准

逐步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养老院优劣如何判定?回答这个问题,以往只能凭“口碑”。

2017年,针对养老机构准入审批难、融资贷款难等问题,河北省印发《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同时要求全面清理、取消申办养老机构的不合理前置审批事项,优化审批程序。

“政府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和从事养老产业,对老百姓而言是一个好事。”但一些代表委员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市场上的养老机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居家和社区养老的相关服务标准还存在滞后、重叠和模糊问题。

“审批登记便于更多机构进入并不意味着监管放松,而是从过去的入门管理变成全过程管理,即对每个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标准。”范社岭委员说,健全“国家+地方+行业”三级养老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建立“需求评估+供给评估+人才资质评估”认证体系,逐步探索行业标准的社会化形成机制、动态化调整机制,已迫在眉睫。

“推进服务标准化,我们举双手赞成,这也是养老机构规避风险的最好保障。”张东河代表说,以往居家上门类服务缺乏具体操作规范,医养机构不敢也不愿提供上门服务,有了规范,工作人员按章办事,就能为因服务项目引起的纠纷提供依据。

“标准有了,还需要有更健全的监管体系。”一些代表委员们建议,建立规范统一、互联互通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对医养等机构的服务开展实时跟踪、质量评估、信用管理。同时,完善相关监管标准,加大联合执法力度。此外,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提升识别违规风险的能力水平,做好养老服务领域相关信息监测和风险提示,加强养老设施和服务安全防范。 (河北日报记者 王璐丹)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