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建设者说|魏隆姬:政府搭台服务 百姓就业上岗

2021-04-01 04:55:42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副局长魏隆姬:

政府搭台服务 百姓就业上岗

斟酌,再斟酌,经过近一个月的精心筹备和多次讨论,3月26日下午,雄安新区第一届技能大赛送审方案终于敲定。这将是新区首次举办技能大赛,新区公共服务局副局长魏隆姬表示要办出水平,办出质量。

24日,沟通赛项、防疫预案和大赛官网设计;25日,进一步敲定赛事细节;26日,实地查看比赛场地,做消防预案……魏隆姬的工作日程表上,每天都标有雄安新区第一届技能大赛的各项筹备事宜。

她说,自己有信心把这第一届技能大赛办好,四年来对12万多人次的技能培训是大赛举办的基础。

翻看四年来成堆、成摞的就业调研材料,魏隆姬依然能感觉到新区设立后逐渐显现出的就业压力。

2017年,成立伊始的雄安新区在一段时间内处于研究、规划、论证的阶段。当地群众就业问题亟待解决,“如果不种地,还能干点啥?”“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或迁出了,我去哪里打工?”……有顾虑的群众不在少数。据统计,当时有1万多名新区劳动力面临着就业难题。

“雄安新区有125万当地百姓,要做好百姓就业这篇文章,让他们共享发展成果。我们可不是为了一个漂亮新城,而恰恰建新城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2019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雄安新区考察时的谆谆叮嘱,回响在新区各级干部耳畔。

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始终把群众就业创业工作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政治任务,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大部制优势,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政策措施,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摸排、培训、搞推介并重,努力让新区群众在大规模建设之际有更多就业机会、更多岗位选择、更多获得感。

新区公共服务局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全力以赴做好稳就业工作,综合人社、教育、退役军人、扶贫等职能,集中优势解决大学生、退役军人、脱贫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疫情期间,新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5亿元,保障当地群众上岗就业,开发防疫消杀、保洁保绿、护林护路等公益性岗位、专项岗位及辅助性岗位,累计上岗9107人。

当前,雄安新区以规划为中心转向以大规模建设为中心,一大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释放出大量的就业岗位,高峰时岗位数量达到13万个。

在大规模建设之际,怎样保障用工对接“最后一公里”落实落地?

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成为常态化措施。利用大数据、信息化等技术手段,建立岗位需求和岗位供给清单。搭建线上招聘平台,实现就业服务“不打烊”。搭建服务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工平台,形成政府、企业、教育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但仅仅提供就业岗位,还远远不够。

在新区就业工作启动之初,当地群众原有技能和新区未来发展所需的技能存在很大脱节,如果不加大技能培训,就会出现“有岗位却难就业”的问题。到招聘现场摸底时,成功应聘者人数寥寥。

得帮助当地群众和雄安新区一起成长!

魏隆姬说,针对新区当地劳动力特点,印发了《河北雄安新区当地劳动力教育培训实施方案(2019-2025年)》,积极组织开展多层次、多领域、高品质、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培训,逐步建立健全覆盖新区当地城乡劳动力、贯穿劳动力职业生涯全过程、适应新区当地群众就业创业和人才成长需要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致力于打造具有新区特色的新时代一流技术工人队伍,促进新区当地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不断增强新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精准培训提高就业成功率——新区紧密结合大规模开工建设和建成社区未来投入使用实际情况,引导培训方向,加大建筑类特种工、技工、物业人员等急需紧缺工种的培训,适应新区建设需要。

对接优质资源推进培训提质增效——新区引进京津冀先进培训师资,建立优秀大众创业导师库。开展京雄职业院校交流展示与合作对接活动,促进新区职业培训机构全面提升。

如今再到基层调研,魏隆姬发现,带着技能证书、资格证书找工作的群众越来越多,有的还手握多个证书,掌握多种技能。当地群众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就业技能得跟得上新区成长的步伐。

据统计,雄安新区成立以来,城镇新增就业2.41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96万元。开展60余场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多次组织新区重点项目企业用工服务对接会,提供就业岗位10万余个,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但魏隆姬没有一刻停歇。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发展之基。她表示,今年新区将继续突出重点群体稳就业,通过加强有组织劳务对接、举办各类招聘活动、公益岗位托底安置、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创业带动就业等手段,促进新区群众就业创业。同时,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职教“二十条”和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继续引进京津冀优质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开展课题研究、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岗位推介等合作,以实际行动落实好“五新”目标,为新区建设发展培养输送“新人才”。(河北日报记者宋平)

责任编辑:张云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