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沿着高速看中国·河北篇|红色抗大传精神 绿色太行富乡亲

2021-04-18 04:22:56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视频摄制:河北日报记者尹翠莉 董琳烨

“沿着高速看中国”河北篇 红色记忆之旅⑤

红色抗大传精神 绿色太行富乡亲

——走进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

沿着太行山高速从北向南,行至邢台市信都区后转至红色旅游专线抗大路,40分钟的车程看不够一路景色。来到前南峪村,远远就望见在青山绿水环抱中巍然矗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4月12日上午9时,抗大校歌响起,陈列馆一开馆,就迎来了一批参观者,“00后”讲解员范畑甜打起十二分精神开始讲解。

抗大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的培养军政干部的最高学府。1939年7月,抗大总校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离开延安,挺进华北敌后办学。1940年11月,抗大总校辗转迁至邢台浆水镇一带,校部办公地点设在前南峪村,一直到1943年1月才重返延安,历时两年零三个月。五千余师生分散在附近几十个村庄里驻防,“家家住学员,户户是房东”。

在此期间,抗大开始了正规化建设,先后培养了六、七、八共三期学员,还指导全国各个抗日根据地创办分校十余所,培养了二十余万名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

“以前每年六七月份人比较多,今年从3月开始到现在,每天都有多批预约团体来参观。我们会根据不同人群设计不同的解说词,工作量相应增加了不少。”抗大陈列馆馆长杨树说。

2016年初,“80后”杨树从邢台市区来到距离家75公里的前南峪,担任抗大陈列馆馆长,“当时我连之前办公室的钥匙都没交,总觉得自己在这待不长。”

5年过去,杨树剪短了头发,开口闭口“抗大”,被人笑称从“文艺女青年”变成了“革命女青年”。

是什么给她带来这种转变?

“当时的条件那么艰苦,我们的前辈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他们是怎么融入当地群众的?”杨树没有回答,反倒抛给了记者两个问题。

在浆水镇,至今仍保留有当年抗大的户外课堂。学员上课没有教室,夏天就在树荫下,冬天就到牛羊圈里;没有桌凳,就用石头、背包当凳子,两膝当课桌;没有钢笔,就把子弹壳和敌人用过的罐头筒铁皮磨尖当笔用。

抗大在浆水期间,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为解决吃饭烧柴的困难,抗大经常组织教学员开荒种地挖野菜,利用星期天到指定地点背柴运粮。虽然各村山上都有材林果树,但师生们从没随便砍过群众一根树枝、没摘过一个果子。

“当时浆水疟疾、天花、疥疮等传染病流行严重,在药品十分短缺的情况下,抗大还组织医务人员为群众看病,专门从卫生处抽出一名助产人员为各村产妇进行新法接生。”讲起抗大历史,杨树如数家珍。

“是抗大精神熏染了我。”杨树笑着说,跟抗大学员和学员后代交流、和当地百姓接触的过程,也是淬炼初心的过程,岁月在流逝,但精神会永恒。

抗大对乡亲一片深情,乡亲把抗大视为亲人。

前南峪村广场有一座抗大纪念碑,是1986年由原邢台县(现信都区)政府筹建,村民自愿筹资兴建的。在前南峪人眼里,这是一方崇敬之地。收获季节,用地再紧张也不会用作打麦和晾晒场;雪落时分,这里最先打扫得干干净净。

“抗大总部在这里驻扎过,抗大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自豪地说,前南峪人植树造林、治山治水,让一个穷山村走出了由荒变绿、由绿变富、由富变美的“太行山道路”,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

抗大精神属于历史,也属于现在和未来。

“身为‘抗大’人,我们眼下要做的,就是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现实价值,反哺革命老区的绿色产业,为乡村振兴助力提气。”杨树说。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学习抗大精神,陈列馆在每个重要节日、纪念日,都主动策划活动,发动周边群众参加。

几年下来,抗大陈列馆的影响力逐渐变大,不少曾经的抗大学员和学员后代来到这里“寻根”。看到曾经风华正茂的青年成为耄耋老人,杨树产生了“抢救性”采访、让老人口述历史的想法。

从2016年开始,抗大陈列馆组成精干采访小分队,辗转29个省份,行程数万公里,拍摄并整理了120多个小时的视频资料和近百万字的文字资料。

“除了前南峪,其周边不少村庄都有抗大旧址。”杨树介绍,经过调研、考证,去年4月开始,他们重点围绕安庄村、寨上村等9个抗大旧址村,推动实施抗大红色文化共建共享。

邢台市信都区为此专门成立了红色文化(抗大)管理委员会,组织相关区直部门和乡镇精准包联,加大抗大旧址点位打造力度。目前,各个抗大旧址村不仅设计好了闭环式的旅游线路,还串珠成链,以前南峪为核心逐步向周边村庄延伸,形成了全方位的红色文化教育格局。

“一核红”向“全域红”拓展,一条路连接老区和城市。2018年9月,全长48公里的抗大路正式通车,沿线经过西黄村、龙泉寺、浆水3个乡镇38个行政村,辐射带动周边近101个村4.2万余群众。

“战争年代,抗大培养出来的军政干部像火种一样到全国各地当先锋。如今,抗大精神也要沿着抗大路走出革命老区,沿着高速走出太行山。”站在陈列馆门前高大的台阶上,杨树神情坚定地说。(河北日报记者尹翠莉)

责任编辑:张云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