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知与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2021-04-21 03:30:2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标志着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我国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国的脱贫攻坚是人类减贫史上规模巨大、成就非凡、影响广泛而深远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与贫困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伟大壮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我国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深刻理解把握、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来自于脱贫攻坚伟大实践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针对不同时期的贫困状况,采取不同的扶贫方略和举措,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最终取得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成就。

2012年岁末,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河北阜平考察扶贫开发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播下了精准扶贫的思想火种。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强调,“扶贫攻坚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之后,总书记多个场合、多次强调和阐明精准扶贫,形成了精准扶贫方略。

2015年11月,党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会议作出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确定了到2020年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的总体目标,向贫困发起总攻。

2017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张家口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强调:“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越到后来难度越大。要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分类施策,真抓实干,吹糠见米,确保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要求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同年10月,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现在脱贫攻坚到了最后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保持攻坚态势,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脱贫攻坚是习近平总书记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从“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到“找对‘穷根’,明确靶向”,从“庄严承诺”到“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在脱贫攻坚每一个阶段,总书记都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督战,直指难点、把脉开方,总结规律、创新路径,指引扶贫工作不断攻坚克难走向胜利,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深层逻辑

伟大实践产生伟大理论,伟大理论指导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深刻总结了我们在脱贫攻坚中形成的重要经验和认识:坚持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营造全社会扶危济困的浓厚氛围;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这“七个坚持”深刻回答了我国脱贫攻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深层逻辑。

揭示了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根本原因。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能够形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脱贫攻坚实践中,通过强化扶贫主体和责任,建立起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的工作机制,汇聚起行业、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和个人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和帮扶体系,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揭示了脱贫攻坚的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脱贫攻坚的目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彰显了人民领袖坚定的人民立场、真挚的为民情怀,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揭示了脱贫攻坚的方略方法和科学路径。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开发式扶贫方针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我们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科学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通过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能力,通过发展生产、扩大就业,培育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造血”机能,彻底摆脱贫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揭示了脱贫攻坚的动力机制和工作保障。充分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摆脱贫困、实现稳定脱贫和彻底脱贫的内生动力。贫困群众最终要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摆脱贫困,创造美好新生活。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减贫事业,为脱贫攻坚凝聚起磅礴力量。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扶真贫、真扶贫,脱真贫、真脱贫,使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系统回答了脱贫攻坚的政治保证、价值取向、制度支撑、实践路径、动力源泉、社会基础、作风保障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科学指引,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作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对世界反贫困事业具有借鉴意义。消除贫困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我们在消除自身贫困的同时,也大力支持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分享减贫经验,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特别是强化政府行为、实施精准扶贫、注重“输血”和培育内生动力的开发式扶贫经验,对世界各国反贫困事业具有普遍借鉴意义。

对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具有长远指导意义。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为我国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一定能够在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再次取得辉煌成就,创造出让全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彭建强 作者系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