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红色记忆之旅|走进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

2021-04-24 04:45:06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视频摄制: 河北日报记者赵杰 卢旭东

“沿着高速看中国”河北篇·红色记忆之旅⑥

清漳河畔好光景 难忘军民鱼水情

——走进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

图为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景点之一——将军岭。刘伯承等20余位将帅安眠于此。 河北日报记者赵杰摄

4月14日清晨,记者从石家庄出发,乘车沿着太行山高速一路南下。季春时节的冀南平原,微风拂面,绿意绵绵。晨光熹微中的高速公路在巍巍群山之间蜿蜒前行,如同一条银色丝带。

两个多小时后,到达太行山高速在河北的最后一站——涉县。车子在涉县东口下道,行驶在宽阔笔直的将军大道上,红色印记接连映入眼帘:气势恢宏的“将门”,“129”数字样式的路灯,绵延4000多米的大型红色主题雕塑墙……行车七八分钟后,抵达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所在地——赤岸村。

1940年12月底,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迁驻赤岸村,清漳河畔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里,刘伯承、邓小平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率领一二九师将士与当地人民一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书写了“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传奇。

沿着村中的青石小路,来到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虽然是工作日,但来这里参观的人依然络绎不绝。得知记者前来追寻红色足迹,赤岸村村民张中林热情地当起了“讲解员”。退休后,在纪念馆义务讲解20多年,这方英雄土地的光辉历史他早已熟记于心。

“这两棵树是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同志亲手栽种的。”简朴的小院中,两棵古树繁花满枝,一棵是丁香,一棵是紫荆。张中林告诉记者,“文革”期间,这两棵树差点被破坏,多亏了村民们的保护,才得以被保留下来。

如今,两棵树根深叶茂,全村百姓都对它们呵护有加。“这两棵树见证了峥嵘岁月,更见证了军民鱼水般的深情厚谊。”张中林感叹道。

置身一二九师陈列馆,一幅幅反映当年军民水乳交融的照片激荡着人们的心灵。“当时,老百姓们倾尽所有、义无反顾地支援八路军,铁了心跟党走。”陈列馆讲解员杨少琨向记者讲述了一位“八路军母亲”的感人故事——反“扫荡”中,涉县普通农妇李才清,冒着被日寇杀害的危险,救助了50多名八路军伤病员,掩藏了大批重要物资……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上战场……像这样的故事,在涉县还有很多。据了解,抗战期间,只有14万人口的涉县,有1.6万多人参军,近两千人牺牲。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义无反顾地追随共产党?

行至将军岭下,记者在村头的漳南大渠旁找到了答案。

“1942至1943年,严重的天灾和日军的残酷‘扫荡’,涉县人民进入了最艰难的时期,很多人只能以树皮、草根充饥。”杨少琨介绍说,面对深陷苦难的民众,八路军一二九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等党政军领导机关商议,决定修建漳南大渠,要把漳河水引上太行山,把旱地变成水浇地。

在当年,修渠上山谈何容易?“一二九师的将士和老百姓们齐心协力,克服资金、技术、设备短缺等重重困难,铆足了劲要把渠修好,硬是凿出了一条近30里的水渠。”杨少琨指着哗哗作响的渠水说,如今,漳南大渠仍发挥着重要的灌溉作用,是涉县的四大主要灌溉渠之一,被当地百姓亲切地叫做“将军渠”“幸福渠”。

“无论是凿渠引水,还是代耕田地、挑水砍柴,看似都是平凡的事,但件件桩桩都是老百姓所需所急,他们时刻把人民放在心里。”随行的赤岸村党支部书记张海魁很有感触,在他看来,正是在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带领下,老区人民的生活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上了好日子。

顺着漳南大渠往下走,看到村中一派繁忙景象:正在扩建的新民居基地上,机械轰鸣;沿街的商铺鳞次栉比,出售各式纪念品和当地特产;路旁的水果蔬菜大棚里,家庭农场主们忙着招呼前来体验特色采摘的游客……近些年,在赤岸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临近傍晚,农家小院传出阵阵欢笑声,村民张彦魁和妻子在厨房里忙着给客人做菜。15年前,他瞅准了家乡红色旅游发展的势头,利用自家农房,开起了村里的第一家民宿。

“从最开始的两间民宿,逐渐增加到了20间,现在我家单日餐饮、住宿游客接待量最多时能达到100多人。”张彦魁笑着告诉记者,特别是近几年,太行山高速修通后,交通方便了,游客也更多了。“今年客房已经排到了7月份,国庆期间的房间也预订出去了,看样子,一年下来,挣上十几万元不成问题。”

“八路军一二九师为赤岸村留下了宝贵、丰富的红色资源,为村里发展红色旅游打下了丰厚的‘家底’。”张海魁告诉记者,如今的赤岸村,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相互交织,铺就了村民的致富路。眼下,村里正在修建红色主题公园,谋划打造商业步行街,发展高效农业和民宿,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河北日报记者卢旭东)

责任编辑:张云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