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河北日报特刊|脱贫攻坚河北答卷·精准之力

2021-04-30 08:29:44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习近平金句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做好这项工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下好“精准”这盘棋,做到扶贫对象精准、扶贫产业精准、扶贫方式精准、扶贫成效精准。

——2017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张家口市张北县德胜村的讲话

一个战场打赢脱贫攻坚与生态治理两场战役

看绿水青山 成金山银山

2019年9月5日拍摄的承德市承德县顺道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该项目共建设房屋145套,安置农户151户428人。从交通闭塞的深山沟搬出,群众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 阅读提示

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

按照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要求,我省扎实做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等精准扶贫重点工作。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与贫困地区高度耦合的实际,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防贫工作,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沿承围高速进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蓝旗卡伦乡,这里有樟子松、落叶松、白桦等,密林布满四周群山。

20多年前,该乡一些山上由于植被破坏严重,每到雨季,便山洪肆虐,本就“望天收”的农田,经常颗粒无收。如今,通过植树造林,曾经肆虐的山洪没了踪迹,茂密的树林还成为百姓的“绿色银行”。每年8月到10月,密林间都会冒出一茬茬野生蘑菇,采都采不完。

生态脆弱常常伴着贫穷落后。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找准“穷根”,统筹生态生计,协调增绿增收,走出了一条生态扶贫互促双赢之路。

2020年7月10日,在涞源县空中草原景区,十八盘村村民带着游客骑马游玩。 河北日报记者赵杰摄

统筹生态生计,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上,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塞罕坝机械林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依托百万亩森林资源积极发展绿化苗木、森林旅游等绿色生态产业。在林场的带动下,周边地区发展生态苗木基地1000余家4400多亩,苗木总价值达7亿多元,3500多户贫困户、4500多贫困人口受益。林场通过自筹和争取国家项目投资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打造了七星湖湿地公园、塞罕塔等高品位生态旅游文化景区,带动了哈里哈、姜家店等周边乡镇生态旅游发展,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带动1200余户贫困户、1万余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机械林场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防贫工作,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

围绕生态扶贫,我省各地各部门强化顶层设计、细化政策举措、项目优先布局、资金重点倾斜,全面推进生态扶贫落地生根。

站在太子城冬奥核心区东边古杨树区域的绿化观景平台上四下俯望,张家口市崇礼区“一次成林”的造林效果尽收眼底。整片树林错落有致,从每一座山顶一直延续到了山脚。

2017年以前崇礼区的造林模式,基本上都是对每一年的造林任务进行招标,由中标的造林公司组织人工具体实施。造林公司再招募造林地点附近的村民参与挖坑、种树、浇水等各类工作。村民赚的只是辛苦钱,大量的利润还是流向了造林公司。

随着冬奥会筹办及“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崇礼区植树造林力度空前加大。如何抓住这一机遇,更好地发挥生态建设对脱贫攻坚的带动作用,让贫困群众在生态建设中分享红利?

2017年,崇礼区研究出台了《林业助推扶贫购买式造林实施方案》,鼓励有造林意愿的村集体成立造林合作社,组建本村的造林队伍,并减少中间环节,让参与造林的村民可以获得较以往更高的收益,山绿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

通过生态扶贫,一个战场打赢脱贫攻坚与生态治理两场战役。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全省累计安排62个贫困县省级以上林业草原投资达132.9亿元,占同期总量的61.52%,累计安排10个深度贫困地区县专项资金62.6亿元,带动贫困人口6万多人。同时,支持贫困地区完成营造林任务1895万亩,是计划目标的1.8倍,贫困地区经济林面积发展到1800万亩。

2020年6月23日,临城县石城乡黄腊沟村脱贫户田素凯的两个娃娃在一起。他的儿子田明辉上小学,女儿上幼儿园,享受“两免一补”等教育扶贫政策。河北日报记者赵永辉摄

发力长效增收,好风景“长”出新产业

灵寿县车谷砣村地处太行山脉深处,一度被列为国家级贫困村。然而,穷山村车谷砣也有富的一面:森林覆盖率高,山色秀美,河流穿村,是天然的避暑胜地和“氧吧”。通过发展特色旅游业+观光农业、发展壮大村民“共享”集体经济产业等方式,车谷砣村年人均收入由2011年的不足800元增长到2019年的万元以上,在太行山深山区革命老区村中较早实现了自主脱贫。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守着绿色“宝库”,我省各地因地制宜,发力长效增收,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好风景“长”出新产业。

好山好水迎客来——

易县安格庄村以乡村旅游为支柱产业,因地制宜规划发展了一大批特色产业,依托易水湖、太行水镇等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旅游观光、旅游餐饮产业已具规模。同时,立足当地生态旅游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全村现有农贸集市1处,休闲旅游街1条,宾馆、农家乐70余家,从事旅游产业人员300余人,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年综合收入达2000万元。

好生态产出好产品——

张北县因地制宜,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提升特色农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2019年,全县订单种植甜菜12.2万亩、豌豆5万亩、藜麦1.5万亩,绿色有机认证面积达到5.92万亩,马铃薯、藜麦等特色种植产业实现了扩模提标。通过“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带动3.4万户贫困户增收,户均年增收3467元。特色农业成为张北县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

森林管护就业让贫困户挣薪金——

近日,在鸡泽县徐庄村村头,千余亩示范林里,树木粗壮结实。“自从种了树,环境变好了,工作也有了,家门口上班,一年工资上万元!”负责管护的徐庄村村民胡金梅激动地说。

今年60岁的胡金梅2013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尽管能拿到低保,她还想着趁身体不错找个工作。前两年,村干部找上门来,给她介绍了生态护林员的工作,工作地点就是村东1200亩绿化林,工作是种树、浇水、管理。有了这份工作,胡金梅重新焕发了青春。她经常早早就到林地干活儿,越活越精神。

守住了绿水青山,就守住了“金饭碗”

“我们这种树就是种钱!”这是近几年沽源县大石砬村村民刘桂祥逢人便说的口头语。靠着给村里合作社种树,他们一家一年就收入了3万多元,一举摘掉了穷帽。

大石砬村曾是深度贫困村。2017年初,省林草局的驻村干部来到该村。4年来,村里造林3600多亩,惠及贫困人口297户、639人,人均增收2000元;实施樟子松嫁接红松项目,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利用省林草局支持的花卉项目资金,与沽源县亿宝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900亩富硒金莲花产业园;争取到中幼林抚育项目资金100万元,增设护林员岗位79个,人均年增收4200元。

守住了绿水青山,就守住了“金饭碗”。吃上“生态饭”的百姓都明白这一点,纷纷加入守山护绿的大军。

今年4月13日,第三方——深圳华测国际认证公司遵照“ISO14064-1”准则进行严格验证后,对承德元宝山假日酒店出具了碳中和证书。这是我国确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全国第一家获得碳中和认证的酒店。

“尽管每年要增加近百万元的经营成本,但能为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尽微薄之力,值得。”承德元宝山假日酒店董事长孙峰说。顾客入住酒店后所产生的碳排放,全部由酒店通过购买碳减排量或资助相关碳减排项目来实现中和,实现酒店碳中和运营。(河北日报记者方素菊)

【数读脱贫】

●全省因地制宜实施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特色手工业、光伏等产业扶贫项目5.3万个,培育扶贫产业园629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96个、省级扶贫龙头企业591家,实现产业扶贫项目贫困户全覆盖。

●河北省提前1年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任务,涉及7市35县(区)的30.2万名搬迁群众全部实现搬迁安置。去年,全省规划的632个扶贫产业园区全部建成,13.59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全部落实后续帮扶措施。全省尤其是张家口坝上地区农宅空置率50%以上的1073个“空心村”全部完成治理任务。

【相关链接】

一线故事|魏县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精准防贫机制:筑牢防贫坝 幸福留在家

一线故事|涞水县南峪村打造高端民宿“麻麻花的山坡”:全村人吃上旅游饭

一线故事|康保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完成史无前例人口大迁移:搬出“穷窝窝” 迎来新生活

责任编辑:张云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