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一线故事丨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挖掘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2021-04-30 08:34:47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挖掘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以红带绿 以绿富民

青山碧水,春光正好。驱车沿抗大路一路前行,驶入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车窗外,太行山脉绵延起伏,潺潺溪水清澈见底。山坡上的苹果园里,果农们忙着疏花疏果。抗大陈列馆,巍然矗立。

浆水镇红色历史厚重,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在浆水一带办学两年零三个月。

“镇里50多个村曾有抗大学员驻扎,其中43个村保留有抗大旧址,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大旧址群。”浆水镇党委宣传委员王涛表示,红色是这片热土的底色。

一段时间里,物阜民丰对浆水人来说是可望不可即的梦想。

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回忆,过去是“荒山秃岭和尚头,洪水下山遍地流,沿川冲走河滩地,十年九旱不保收”。而如今,浆水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行走在前南峪村,一排排连体别墅坐落两旁,村容村貌一派生机勃勃。“既有绿水青山,又是革命老区,我们致富的办法就是八个字:以红带绿,以绿富民。”郭天林自豪地说,目前,全村人均收入一万八千多元。

4月25日,一场“旧址村里讲党史”活动,正在浆水镇安庄村的抗大卫生处旧址举行。

“土炕、油灯、方桌……都是照原样子恢复的。”安庄村老支书石春林给游客做起了义务讲解,“我们村几乎所有的老院子都住过抗大学员。”

“这叫‘忆苦思甜饭’,游客们想吃都得提前预约。”安庄村民刘延臣在村里主要接待游客团队用餐,“豆腐、粉条、煎饼……都是咱浆水的土特产,熬一锅大锅菜,物美价廉。”

分布在山村里的红色文化资源,虽然星星点点,但其意义不言而喻。抗大陈列馆馆长杨树认为,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成为这些山村的“红色名片”,为推动乡村振兴赋能增色。

由“一核红”向“全域红”。去年4月,浆水镇联合抗大陈列馆以及相关区直部门,在抗大旧址村开展红色文化共建共享,重点打造9个旧址村作为红色文化现场教学点,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由点到线、由线到片、由片到面,“红色动能”澎湃有力。

寨上村,同样是一个红色村。

抗大在浆水办学期间,在寨上村居住过的抗大学员达几百人。如今,他们工作和生活过的房子依然完好。寨上村的红石房随处可见,其中,百余年历史的红石房超50座,其中300余间房连成一片。

“抗大红色文化和红石房是俺村的特色。”寨上村党支部书记郑小平说,前不久,他们与一家公司签约,将对红石民居进行开发,为外地游客提供生态、观光、居住等服务,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挣钱。

“俺家种的一亩多果园,保守估计,一季下来能挣大几千元。”村民郭凤英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她丈夫因患病导致生活一度过得紧巴巴,靠着国家兜底政策以及村里帮助,爱人病情明显向好,2019年,家里摘了贫困帽,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前南峪村正在对村里的14个抗大旧址所在院落进行修缮,其中8个院落将重点打造,室内布展同步进行。同时,一个面积达200多平方米的智慧党建中心紧锣密鼓地建设,计划6月底前投用。该中心利用VR系统等科技手段,对浆水镇红色文化、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展示,给游客带来更直观的红色体验。

游客走进来,村民富起来。郭天林说,这离不开抗大精神的魅力。

在浆水,民宿经济等旅游业态悄然兴起,一批农旅项目与红色旅游产业实现无缝对接。不久的将来,这里将从“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发展为“太行山最美的地方”。(河北日报记者 邢 云

责任编辑:孔思远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