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锐评|“走心”的旅游纪念品才能不“撞脸”

2021-05-08 02:47:36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2.3亿人次出游、万亿消费释放、“云端”活力凸显……刚刚结束的“五一”假期,“活力”成为小长假的生动注脚。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五一”期间,洛阳博物馆开发的“唐妞”系列文创新品、武汉黄鹤楼景区推出的“黄鹤楼雪糕”成为“爆款”。

外出旅游,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精心挑选一件富有特色的文创产品留存以示纪念,或赠送亲朋好友,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然而,一些景区卖的所谓“纪念品”大同小异,不仅梳子、手串、披肩、海螺四处可见,更有甚者,一块普通绣花手帕,在江苏景区里是“苏绣”,在湖南景区就成了“湘绣”,到了四川又被唤作“蜀绣”……本应为旅游目的地名片的纪念品,却在各地旅游景点“撞脸”,谁还会愿意买单?

旅游地不同,纪念品为何长着“同一张脸”?其实,背后原因不少。比如,要开发出高质量的文创产品,需要有较高的人力成本和持续的资金投入。再比如,目前市场欠缺知识产权保护,一旦市场上出现有创意、有价值的文创产品,一些企业就一窝蜂地进行模仿复制。另外,一些地方依然过度依赖“门票经济”,对旅游商品的发展不够重视。 

有人说,纪念品是旅游的最后一个“景点”。当下,许多旅游景点的纪念品要么以“简单粗暴”的设计或包装示人,要么几乎毫无地域特色、更无收藏价值,不仅很难让消费者有购买欲望,更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人们对景点的整体印象。今年“五一”期间,无论是洛阳博物馆开发的“唐妞”系列文创新品,还是武汉黄鹤楼景区推出的“黄鹤楼雪糕”,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爆款”、顺利“出圈”,就在于设计“走心”,深耕地方文化,获得了消费者青睐。

有统计显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今年“五一”假期全民出游热浪再度出现,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32.3亿元,旅游业迎来了久违的“诗和远方”。让旅游纪念品不再“撞脸”,需要各地切实加强旅游纪念品的研发力度。只有打造离开本景区就很难买到的特色纪念品,提升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内涵,才能让旅游纪念品成为景区更亮眼的名片,带动旅游产业发展。 (贾梦宇)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