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循着家书访家乡④|一封胡里光烈士永远收不到的家书

2021-05-10 05:02:1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视频摄制: 河北日报记者张昊 贾晓煊

一封胡里光烈士永远收不到的家书——

“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你却看不见了”


在冀东烈士陵园展出的胡里光家书。

“里光,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你却看不见了……革命使我们结合,我们又为革命分离,为了革命,我已献出了你,更要为革命和你,献出我们的孩子和我自己……”

4月13日,在冀东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馆,记者被一张泛黄的报纸吸引住了,标题上写着:“永远寄不到的信”。

“这封信是妻子李强得知丈夫胡里光牺牲后含泪写下的,遗憾的是,他却永远收不到了。”讲解员告诉记者,胡里光是冀东军区十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7年在柴胡栏子战斗中牺牲。

隔着七十余载的光阴,这对革命伉俪至死不渝的深情挚爱,依然力透纸背,让人热泪盈眶。

胡里光肖像照。

雨后的烈士陵园,葱翠中充溢着安宁。

我们在胡里光烈士墓前久久伫立。刚刚30岁,他和记者同龄,也曾有美满的家庭、可爱的孩子。究竟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执着,才可以舍弃火热的生命?

4月14日,在北京市东城区小取灯胡同一座幽静的小院里,记者拜访了胡里光的女儿——75岁的胡骁焰老人。

“这是我和父亲。”坐在书桌前,胡骁焰双手捧起一张黑白照片,细细端详。这是她亲手拼接的一张跨越时空的“合影”,30岁的父亲和18岁的她,同样坚毅地看着远方,年轻而美好。

“父亲牺牲时,我刚一岁。”从没感受过父爱,没聆听过父亲教诲,深深的遗憾一直萦绕在胡骁焰心头。看着这样一张照片,就仿佛父女俩终于“团圆”。两鬓斑白的老人一遍遍抚摩,红了眼圈。

父亲身后,什么都没留下。只有这封家书,可以让胡骁焰去感知陌生的父亲,“每每读起,总感觉离他又近了些。”

“从参加革命第一天起,爸爸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正如胡骁焰所言,家书中多次提到牺牲,胡里光曾这样告诫妻子:“假如被敌人抓住,那就要做好牺牲的准备。”

“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胡骁焰曾多方求证,1947年5月21日拂晓,出席完冀察热辽第一次党代表会议归途中,冀东代表团70余人在热北赤西县柴胡栏子村宿营,遭到一千余敌人袭击。胡里光和同志们顽强抵抗:“坚决突围,宁死不当俘虏!”

炮声隆隆的战场仿佛穿越历史,扑面而来。记者依稀看到,一个勇毅的身影奋起反击,用火热的胸膛挡住敌人的枪口,直至流尽最后一滴鲜血。

如果说生与死的距离不可逾越,那精神的传承却可以跨越时空,薪火相传。

“小时候爸爸叫我小丫。”胡骁焰最骄傲的事,就是把名字改成父亲喜欢的样子。取“骁”字,誓将骁勇善战;取“焰”字,是因为父亲名字里有“光”字,她想像“光”一样耀眼。

大学毕业,同学都想留在北京,胡骁焰却主动要求参军,而且“越远越好”。最终得偿所愿,到南海舰队当了一名护理兵。“要像父亲那样,到更需要我、更能磨炼我的地方去。”她从不后悔。

“我多么想对爸爸说,女儿没给他丢脸。”胡骁焰用手撑着腮,一动不动,眼泪一滴滴从脸颊滑落。

浏阳河畔的湖南省浏阳市高坪镇是胡里光烈士的家乡。河北日报记者张昊摄

唐山到浏阳,山水相隔1500公里。这是胡里光烈士与家的距离,跨越大半个中国。

4月16日,浏阳河畔。河水起伏波光闪烁,像一颗颗跃动的归心。记者乘车从浏阳市区出发,沿河溯流而上,来到胡里光的家乡高坪镇高坪村。

胡里光曾住过的土坯房处,一座二层小洋楼拔地而起,如今住着他的侄子胡云俊一家。瓷砖墙体、落地窗户,一扇厚实的朱红色铁门朝南打开,门上一块红色牌子“共产党员之家”。

“革命的种子,在叔叔童年时期就种下了。”坐在门前枝繁叶茂的桂花树下,75岁的胡云俊缓缓说道:“奶奶经常掩护地下党在家里秘密开会,听说这些人冒着生命危险是为让穷人过好日子,叔叔说,他也要像他们一样做个好人。”

认准了信仰,就一往无前。“那时叔叔刚13岁,就硬要和哥哥姐姐一起去打敌人,谁都拦不住,扛起梭镖就跟着红军走了。”叔叔的“固执”,令胡云俊充满敬意。

在浏阳,他扮成捡柴的孩子溜进敌人哨所,成功偷走四支枪;长征路上,他只在担架上躺了三天,就坚持拖着伤腿走路……

在胡云俊的讲述中,一个充满血性、向死而生的胡里光逐渐真实可感。

“叔叔牺牲的消息传来,奶奶嚎啕痛哭,‘哪怕留下一个也好啊!’”说到这里,胡云俊早已泪流满面。当时,胡里光的哥哥、姐姐、姐夫都已牺牲,一门四忠烈。

魂飞千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

走进客厅,只见正对面墙上一字排开,高高悬挂着爷爷、奶奶、父亲、叔叔的黑白照片;侧面墙上是一张全家福,几十口人紧紧围坐笑靥如花。仿佛时空的交汇,几代人前后守望、互相砥砺。

“就想让先辈们看看,他们的血没白流,都过上好日子嘞!”这是胡云俊别有用心的安排。

如今,胡家的年轻后代,个个有出息:36岁的胡斌搭上电商快车,在纸塑包装领域干得风生水起;34岁的胡佳竞选上村里的支委,带领村民奔向好日子;32岁的胡洁主动要求到乡镇派出所,扎根基层为百姓解难题……

道吾山上,苍松青翠,杜鹃正艳。

半山腰的浏阳烈士陵园里,长长的英名墙如同张开的两翼,上面镌刻着2万多个英烈的名字。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栏里,我们看到了“胡里光”。

一场淋漓的春雨,洗尽了纪念碑上的灰尘,碑文愈显清晰——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河北日报记者周洁)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