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循着家书访家乡⑤|董振堂烈士的最后一封家书

2021-05-12 04:43:5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视频摄制: 河北日报记者赵杰 贾晓煊

董振堂烈士的最后一封家书——

“今有要事急急相告”

董振堂写给家人的信。河北日报记者赵杰摄

“1932年,爷爷托人带回了一封书信,此后,就和家人断了联系。”

4月20日,石家庄市新华区一栋普通的老房子里,78岁的董乃煌和记者聊起爷爷写给家人的最后一封信:

“近日安好,见字如面。儿振堂一切平安无事,大人勿念。今有要事急急相告,只因现今民国尚不太平,兵火匪劫贼盗常有发生。来日家中若遇兵匪大灾大难,万望投奔山西讳升堂兄处躲避,切记切记……”

老人的爷爷,正是参加过长征的河北籍最高级别红军将领——董振堂。

“你看这信开头,看上去像平常的问候和嘱托,其实是爷爷为了让家里人‘勿念’编织的‘善意谎言’。”董乃煌说,收信时,家人尚一无所知,几个月后,看到报纸才明白,爷爷信中的“要事”是什么。

在老人的讲述中,时间仿佛回到了风雨飘摇的1931年。

董振堂肖像。 河北日报记者赵杰摄

什么“攘外必先安内”!什么“不准抵抗”!在北上抗日的请求被拒,又接到继续“剿共”的命令后,怀抱救国之志的董振堂,彻底被激怒了。

撕碎国民党党旗,扯下帽花、胸章、领章,时任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第73旅旅长的董振堂,率领第26路军1.7万余官兵,携2万多件武器装备,整建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

“暴动,当红军!”讲到这,董乃煌声音也高亢起来。

在那个红军力量还十分弱小的年代,通过宁都起义,红一方面军由4万余人一下子猛增到6万人,力量壮大了近二分之一。

董振堂手书的《宁暴经过》,记录了他当时的心路历程——“看清楚了国民党欺骗、压迫、剥削”“认清楚了唯有共产党终能为工农劳苦群众谋解放到底”。

“爷爷怀抱救国理想,义无反顾投身革命,却也牵挂着家中亲人。他担心家人遭到国民党报复,特意写信,提醒家人注意安全。”董乃煌告诉记者,这封信现存放在新河县西李家庄村董振堂故居。

航拍董振堂烈士家乡新河县县城。河北日报记者赵杰摄

次日,在董乃煌带领下,记者来到西李家庄村。

村道宽阔平整,路边的老人们,三三两两围坐,唠着家常,一派恬淡宁静的乡村景象。

村中的小广场上,一座少年董振堂的汉白玉雕像,迎风而立,目眺远方。雕像身后,就是董振堂故居,一座方正的青砖瓦房。推开木质大门,时间仿佛回到这位红军将领的年少时光。

“爷爷幼时,家中生活艰难。帝国主义猖獗,洋人横行乡里。”董乃煌说,正是这些苦难经历,让董振堂自小立下了从军救国,除暴安良的终身志向。

“从军以后,面对军阀混战,生灵涂炭,他迷茫过,苦闷过。后来,共产党人刘伯坚向他宣讲的共产党理论和主张,为他指引了奋斗的方向。”在董乃煌看来,正是思想上的坚定,才让董振堂在加入红军后的一次次战斗中义无反顾、勇往无前。

“在解赣之围、攻克漳州、大战水口等战役中,他大显威名;在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中,他屡立战功;在长征中,血战湘江,四渡赤水,翻雪山,过草地,他率领红五军团死死堵住敌人追击,被誉为‘铁流后卫’……”

当天,记者还参观了位于新河县城西北部的董振堂事迹陈列馆。馆内,看到一面红五军军旗复制品,军旗布满血迹和弹孔,似在诉说着当年红五军团战斗的艰辛。

“信仰的力量,支撑董振堂走过了一路艰险,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董振堂事迹陈列馆馆长宋秀英深情讲述了董振堂牺牲时的场景——

1937年1月,董振堂率领红五军镇守高台,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浴血奋战九昼夜。

“我们要流尽最后一滴血,战斗到底,为革命牺牲是光荣的,革命一定能成功,自由幸福的日子一定能够到来。”复述着董振堂就义前的宣言,宋秀英十分动容,“在和敌人的拼杀中,他把手枪中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毛泽东称他是‘坚决革命的同志’。”

从宋秀英的讲述中,记者感受着这位人民英雄勇毅果敢、辉煌而悲壮的一生。

据介绍,为纪念董振堂,新河县曾于1947年更名为“振堂县”。如今,还以董振堂的名字命名了“振堂路”“振堂公园”“振堂中学”。

在西李家庄村,记者遇到了村党支部书记宋振全,听闻记者夸赞村容村貌,宋振全笑着说:“多亏党的政策好,这些年,村里一年一个样。”

西李家庄村2016年以前是省级贫困村,村里一半旱地,一半水浇地。多年来,老百姓在“土疙瘩”里刨食,生活并不富裕。

“那时,村里设施落后,一到下雨,村道泥泞难行。2014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村里路修好了,街道绿化了,房屋也重修了。”宋振全说,村里环境好了,“引”回了不少在外打工的能人。

说话间,行至村东,不远处,7间肉鸡养殖大棚错落有致,养鸡大户宋学东正在棚中忙碌。

“你看这大棚,一栏能出八九千只肉鸡,每棚每年能出三四栏,仅一棚每年少说收入十几万。”宋振全说,在宋学东的带领下,2015年起,不少村民都搞起了肉鸡养殖,连带解决了村中许多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2016年,村里就摘了贫困帽,依托好政策,大伙一起走进小康哩!”宋振全说。

再次经过村中的小广场,已是傍晚时分,灯光闪烁,乐音阵阵,村民们在音乐中舞着、笑着。记者望着广场上董振堂雕像,不禁感慨,这欢乐祥和的场景,应是对董振堂烈士最好的告慰。(河北日报记者高珊)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