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知与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1-05-21 02:57:46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对新形势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部署,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

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着力点,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力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我们要充分认识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把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以发展绿色产业为基石,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持之以恒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加快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绿色化循环化升级,促进产业体系向高端发展、产业链向后端延伸。

以发展清洁能源为动力,全面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一是构建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开展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二是构建清洁能源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传统能源要素和新兴清洁能源要素有机融合,促进创新要素和生产要素向可再生能源聚集。三是构建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形成风电、光伏和水电互补供应模式,大规模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以构建低碳运输体系为抓手,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运输方式结构性变革,全面开展绿色出行行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清洁能源汽车;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创建,实施交通廊道绿化行动,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修复;推进绿色交通科技创新,强化科技研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突破口,加快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安全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享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强化“三个治理”:源头治理、整体治理和系统治理。注重源头预防和源头治理,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结构加快优化调整。以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为出发点,追根溯源、系统治理、协同联动,强化治理行动的关联性和耦合性。

突出“三种治污”: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和依法治污。精准治污,就是提高破解生态环境问题的精准度,做到问题、时间、区位、对象、措施“五个精准”。科学治污,就是把握好环境治理的科学规律,强化对环境问题成因机理及时空和内在演变规律的研究,切实提高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依法治污,就是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依法保护,用法治力量保护生态环境。

开展“三大行动”:净空行动、净水行动和净土行动。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以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为主线,突出抓好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有效保护居民饮用水安全,坚决治理城市黑臭水体;以土壤安全利用、强化危险废物监管与利用处置为重点,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

守住“三条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建立严格的管控体系,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坚持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对生态破坏严重、环境质量恶化的区域严肃问责,守住环境质量底线。把握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度,不突破自然资源承载能力,为子孙后代留足永续发展资源,守住资源利用上线。

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为主线,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要坚持系统观念,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多规合一机制。以治理区域为基本单元,由条线为主逐步转变为区块为主、条块结合,着力解决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间割裂保护、单项修复问题。科学布局和组织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

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机制。统筹陆地海洋、山上山下、地上地下、上游下游等方方面面的关系,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联动机制。依托自然资源“一张图”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构建国家和地方相协同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监管体系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体系。全面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

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价值实现机制。科学制定生态产品定价标准,构建覆盖山水林田湖草沙等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方法和技术规范。建立反映生态产品价值、资源稀缺程度等因素的环境资源价格机制,实行优质生态产品的差别化价格政策。

以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保障,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支撑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贯彻这一要求,要着力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大环保格局,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建立生态环境治理监管体系。推动跨区域跨流域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强化监测能力建设,加快构建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和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

建立生态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加快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立法进程,完善排污许可制度。积极践行绿色生产方式,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加大清洁生产推行力度。公开环境治理信息,鼓励排污企业在确保安全生产前提下,通过设立企业开放日、建设教育体验场所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开放。

建立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完善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畅通环保监督渠道。加强舆论监督,鼓励新闻媒体对破坏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曝光。引导具备资格的环保组织依法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发挥社会团体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和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治理。

建立生态环境治理市场体系。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环境治理投资、建设、运行,加快形成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治理环境。积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治理的一体化服务模式。

建立生态环境治理信用体系。建立健全环境治理政务失信记录,完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依据评价结果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建立排污企业黑名单制度,将环境违法企业依法依规纳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并记入信用记录向社会公开。

(牟永福 作者系省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