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聚焦河北>>

红色冀忆 庆祝建党100周年·燕赵英烈①|董振堂,毛泽东赞他是坚决革命的同志

2021-05-21 15:44:53 来源:河青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红色冀忆 庆祝建党100周年·燕赵英烈①|董振堂,毛泽东赞他是坚决革命的同志

率部担负“铁流后卫”掩护长征 浴血高台战至一人一弹牺牲

董振堂烈士像.jpg

董振堂烈士像

【英魂永志】

董振堂(1895-1937),邢台市新河县西李家庄村人,1923年毕业于保定军校炮(兵)科第九期,曾在西北军中担任中将师长。九一八事变后,率部起义参加红军,曾任红五军军团长等职务。长征时期,红五军团担任最艰苦的“后卫”任务,为保障中央红军主力北上立下赫赫战功。1937年1月,编入西路军的董振堂在率部与敌作战时牺牲,年仅42岁。

————

邢台新河县历史上人杰辈出,董振堂就是其中之一。从立志从戎到投身革命,十余年的戎马生涯,董振堂身经百战,功劳赫赫。他是人民军队历史上首枚勋章“红旗勋章”的获得者之一,他率领的部队曾因掩护长征而荣膺“铁流后卫”的光荣称号。董振堂为国捐躯时年仅42岁,他是红军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之一,毛泽东称赞他是“坚决革命的同志”。

西李家庄村的董振堂故居.JPG

西李家庄村的董振堂故居。

【立志从戎】从军三年,他从炮兵排长升为中将师长

走进新河县的董振堂事迹陈列馆,一幅幅展板、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文物诉说着董振堂将军和革命先辈不畏牺牲、与敌殊死搏斗的战争场景。在红五军团军旗前,不少参观者驻足良久。陈列馆馆长宋秀英深情讲述了军旗背后的故事———

董振堂1895年出生于新河县西李家庄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优渥的家境让他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

1921年秋,董振堂考入保定军校第九期炮(兵)科,两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进入了冯玉祥的西北军。

“短短三年时间,他从炮兵排长被提升为中将师长。虽然衣食无忧,但董振堂的内心却非常痛苦。”宋秀英介绍,此时的中国满目疮痍、民不聊生。毫无意义的军阀混战让董振堂备感厌倦,他渴求光明,渴望百姓们都能过上幸福生活。

中原大战结束后,冯玉祥通电下野,他麾下的部队被蒋介石改编为了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董振堂成了第25师第73旅的旅长。这次人员调动,为接下来的宁都起义提供了条件。

新河县的董振堂事迹陈列馆.jpg

新河县的董振堂事迹陈列馆。

【投身革命】率部起义,充实了革命队伍的军事力量

在董振堂事迹陈列馆内,将军亲笔撰写的《宁暴经历》一文手稿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文章清晰记录了董振堂组织宁都起义、参加革命的心路历程:“看清楚了国民党欺骗、压迫、剥削,认清楚了唯有共产党终能为工农劳苦群众谋解放到底。”

1931年年初,为铲除异己,蒋介石故意将26路军调到了江西和红军作战。屡遭败绩加上水土不服,这让士兵们情绪低落。总指挥孙连仲干脆借口治牙病离开了部队,这为起义提供了外部条件。

1931年12月14日,董振堂和第26路军参谋长赵博生及74旅旅长季振同率26路军的1.7万多名官兵在宁都城宣布起义。

宁都起义胜利后,中央苏区的红军人数从2.8万多人骤增到了4.5万人。这次成建制、大规模部队的起义让国民党一再妖魔化红军的宣传破产。

宋秀英介绍,这次起义充实了革命队伍的军事力量及干部。1955年,在共和国首批授衔的将领中,参加过“宁都起义”的多达27人,这其中有7人来自河北。

新河县董振堂事迹陈列馆内的烈士塑像.JPG

新河县董振堂事迹陈列馆内的烈士塑像。

【疆场百战】长征浴血,阻击追敌保障红军主力北上

在陈列馆内,展板上的“红旗勋章”吸引了记者注意。宋秀英介绍说:“这是我党我军历史上颁发的第一枚勋章,董振堂是勋章的获得者之一。”陈列馆展板上还有一面红五军团的军旗,旗帜上的累累弹孔是董振堂英勇奋战的见证。

董振堂参加红军后,被任命为了红五军团副总指挥兼13军军长,他迅速投身到了革命战争中。

1932年年初,董振堂亲率红十三军赴赣州城参战,击退悍将吴奇伟,解了红三军团之围。1932年7月,水口圩战斗,他亲率5000健儿冲入敌阵,此战击退粤军15个团,迫使敌人不敢主动再向苏区进犯。

在长征中,董振堂率领的红五军团担负起了全军后卫的重任。因为船少人多,红五军团的金沙江阻击任务从三天三夜变为六天六夜,后又成九天九夜,为保障中央红军主力北上立下战功,红五军团也因此荣膺了“铁流后卫”的光荣称号。

【奋勇不屈】捐躯高台,他是红军牺牲高级将领之一

长征到达陕北后,董振堂又担任了西路军第九军军长,他负责率部穿过河西走廊和苏联方面取得直接联系。因为补给不利,西路军在甘肃陷入了苦战。

1937年1月12日,董振堂率部在甘肃高台县城与六七倍于己的敌人浴血苦战,战至最后一人一弹,于20日壮烈牺牲,时年42岁。

董振堂是红军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之一。党中央在陕西宝塔山下举行了追悼会,在追悼会上毛泽东评价他说:“路遥知马力,董振堂是坚决革命的同志。”

展览馆内,将军的一尊塑像令人动容,他手持驳壳枪,如山峰一般挡住敌人去路,斑驳破旧的衣服难掩英雄气吞山河的气概。宋秀英说,每当游人来到“血战高台”展区时,都会不由自主垂手肃立,为烈士奋勇不屈的精神所感动。

董乃煌老人.jpg

董振堂的孙子董乃煌老人。

【家风秉承】精神传承,多名后人投身军旅建设国防

董振堂牺牲后,因为信息闭塞,其遗孀贾明玉并不知道消息。当时,为躲避日寇迫害,她带着家人辗转到了安徽界首避难。直到1946年新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们才回到了老家。

董振堂烈士有两子三女,其中,长子董光楹在家乡参加游击队,新中国建立后调入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次子董用威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新中国建立后转入石家庄的棉纺厂任职,女儿董光苔从北京女子三中毕业后留校工作,后来曾在北京市西城区招生委员会担任主任。

作为烈士后人,董家人秉承了老一辈革命者“凭自己能耐,不要靠老人”的理念。作为将军的长子长孙,董乃煌说自己参加工作后从未提起爷爷的身份,直到后来电视台播出烈士专题纪念片,同事们才知道他是董振堂的孙子。

受到烈士革命精神的影响,将军的侄子、侄孙辈等后人也投身军旅,在新时期继续为国防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精神永存】纪念英烈,陈列馆已接待游客350多万

为了纪念烈士教育后人,新河在县内兴建了振堂公园及董振堂事迹陈列馆,每天都有大量游客前来学习参观。陈列馆自2006年开馆至今,已经接待海内外游客350多万人。

每次面对前来参观学习的孩子们,宋秀英都会讲一个故事:长征途中,董振堂为了守卫一位在战场临盆的孕妇,他亲率一个团阻击敌人两小时,为新生命的诞生赢取了宝贵时间。面对战友们的不理解,董振堂说:“我们打仗,流血牺牲,就是为了下一代们都过上好日子,甭管牺牲几多人,也要顶住!”

而今,这盛世如将军所愿,在烈士的家乡新河,董振堂烈士像前,一群群小学生们唱响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下一代正在沐浴着阳光茁壮成长。浴血奋战,光辉永存,烈士的英雄事迹熔铸于华夏大地,早已成了不朽的丰碑!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郭会哲

摄/河北青年报实习记者方泽阳

河青新闻网编辑张永忠|频道主编耿硕|频道监制李默涵

责任编辑:孔思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