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写在“循着家书访家乡”全媒体报道结束之际:青春的追寻

2021-06-01 03:26:03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青春的追寻

——写在“循着家书访家乡”全媒体报道结束之际

历史如镜,照见最美红色青春。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岁月征程中,留下无数革命先烈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奉献青春之民族的深深印迹。

那一封封泛黄的红色家书,牵引着我们,去探寻蕴藏其中最真切的青春脉动。

雷烨烈士,29岁,生前写信寄望妹妹:“努力做事、努力求学”;史钦琛烈士,27岁,牺牲前致信母亲:“终身献于革命事业”;赵云霄烈士,23岁,在狱中给女儿写下绝笔信:“小宝贝,你的父母是共产党员”……

从今年的五四青年节开始,河北日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循着家书访家乡”全媒体报道陆续推出,11组文字、图片、视频融合报道,以青年的视角、动情的讲述、跨时空的展现,带给人们无数关于青春的感动、思考、启迪。

以90后为主的河北日报年轻记者,从浩瀚的河北党史资料中,精选出11封烈士家书,从4月初开始,循着红色家书出发,开启青春追寻之旅,隔空与英雄先烈对话,倾听烽火岁月里最壮美的“青春之歌”。

从太行山麓到九龙江畔,从燕山脚下到湘江岸边,历时近两个月,我们跨越9省(市)、行程10万余公里,寻访烈士后人、乡亲、专家、学者近百人。

捧一抔家乡的土洒在葬于他乡的烈士墓前,献上一束鲜花,深深鞠躬致敬,默念一遍碑文。我们怀着无限的敬意和深情,渴望了解烈士更多一点、读懂烈士更深一些。

如何学好历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什么样的青春抉择最值得、最美丽?我们最希望做到的,是与读者一起追寻,走进历史深处,感知烈士青春的坚定信仰;走进人民心间,感受百姓生活的幸福嬗变;走进思想高地,体悟红色基因的赓续绵延;走进奋斗一线,触摸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强劲脉搏。

“无奋斗,不青春!”正如网友给我们这组报道的留言:“家书里有深情,有信仰,交织成波澜壮阔的百年画卷,致敬风华正茂的中国共产党,致敬所有青春无悔的优秀党员,致敬继往开来、生生不息的民族力量。”

一路追寻——品读英烈家书,叩问革命青春

尺素传真情,片纸重千钧。

先烈们用泣血的文字写就的家书,为我们架起了隔空对话的桥梁,引领我们穿越时空,触摸历史的温度,看到他们青春的模样。

“我自从‘九一八’东北事变、‘一二八’上海抗战之后,悲愤交集……仓卒离家,一切骨肉亲戚朋友无暇顾及辞别……救国才能顾家,国亡家安在!”在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读着高捷成烈士1937年写给家里的一封信,记者被他的一腔热血深深打动。

是怎样的“执念”,让高捷成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道路,甚至不惜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高捷成的革命青春让记者充满好奇。

穿行1700多公里,记者赴福建漳州、厦门,到高捷成家乡,到他求过学的厦门大学,去寻找答案。

23岁参加红军,34岁对敌突围牺牲,高捷成在有限的生命中创立红军会计工作制度,创办冀南银行,为革命的“枪杆子”提供“钱袋子”支持。然而,一个掌管亿万资产的银行行长,没有给家里留下一分存款。

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

漫步漳州,望着车水马龙的街道,记者心中的疑问逐渐有了答案:生逢乱世,心忧天下,“救国才能顾家”,高捷成的选择告诉我们,青春理想只有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最有价值。

青春如何度过才不负时代?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左权用火热的生命作出了铿锵有力的回答。

98年前,左权毅然投笔从戎,告别家乡父老,奔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从此踏上了救国救民之路。“决心与华北人民共甘苦、共生死……”这句写给母亲家书里的话是他的青春誓言。

多次粉碎日军围剿,协助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保卫黄崖洞激战8昼夜以少胜多……一串串生死的经历,记载着他的热血青春。

从左权家乡湖南醴陵采访归来,记者发出这样一条微博:“在战争间隙,他不是在争分夺秒地研究战况,就是在撰写军事理论文章,生命始终为理想信念而燃烧,这就是左权的青春。”

青春为谁奋斗才最有意义?

寻访查茂德烈士后人时,线索几次中断,几经辗转,记者联系到查茂德烈士在天津的女儿查雪,而家书背后的历史更令人震撼——

脑中还留着弹片,一只眼睛被敌人打掉……即便如此,也没能消减查茂德奋战到底的决心。听到战斗的号角响起,查茂德毫不犹豫地冲到了最前面……

从河北邯郸到安徽霍山,10多天奔波采访,记者每一天都在感动与收获中度过:“这些奋斗中永生的青春,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年轻人应有的理想与激情,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百年历史长河,不断向前奔涌。一路追寻,烈士们青春的面孔在我们心中越发闪光,他们的革命理想更像星空北斗,成为我们奋斗青春最醒目的精神坐标。我们把这样的答案融入一篇篇报道——

“让青春成为中华民族生气勃发、高歌猛进的持久风景,让青年英雄成为驱动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的蓬勃力量!”

一路感动——重温英烈事迹,感悟初心之纯

建党百年之际,结合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初心”这一高频词被反复提及。11封家书,11组报道,每一次采访,都是对烈士初心的探寻。

“一个富家子弟,为什么甘愿抛却荣华,为无产阶级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采访史钦琛烈士的事迹时,这样的疑问一直萦绕在记者心头。

出生地、牺牲地、安葬地,循着史钦琛烈士的生命轨迹,记者辗转邯郸临漳、山东莘县等地寻找答案。

“我伯父见到在监狱被打得遍体鳞伤的父亲,哭着劝他回家,父亲死活不同意。他说,‘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怎么能看着国土沦陷、人民受到欺侮而不顾’。”听着烈士后人用颤抖的声音讲述,记者红了眼眶,后来也将这番话写入报道。

家与国之间,无数如史钦琛一般的革命烈士,用“终身献于革命事业”的如磐初心照亮了暗淡的夜空。

坚决革命,初心不改。抉择只在一瞬间,但其分量重若千钧。

在新河县董振堂事迹陈列馆采访,馆长宋秀英讲述的一则故事,令人潸然泪下。

长征途中,董振堂率部掩护军委纵队二渡赤水,刚刚撤出阻击阵地,突然接到有孕妇难产的通知。他立即率部返回阵地,一次次击退敌人的进攻,为婴儿顺利诞生争取了宝贵时间。战斗结束,有战士发牢骚,董振堂怒斥:“我们今天打仗,不就是为了孩子们的明天吗?”

采访至此,记者深感,这不正是烈士坚守初心、全心为民的最生动写照?置身战争的洪流,无数烈士将生死置之度外,用不变的初心在我们心中树起一座座丰碑。

重温家书,我们捧读慷慨悲壮的绝笔,铭记满腔赤诚的誓言,那里有先烈最纯粹的初心使命。

“如果不死的话,要好好地为大众的利益去干一番。”这是孔繁蕤烈士坚定的初心;

“拿出最大决心和牺牲精神与人民立功。”这是查茂德烈士决绝的初心;

“国乱日甚,非革命不可。”这是江浩烈士无悔的初心;

……

采访归来,我们总被问到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们想说,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在历史的天空中,唯有初心永恒。

一路见证——喜看家乡巨变,汲取奋进力量

北京、天津、山东、浙江、安徽、湖南、江苏、福建……我们以河北为原点,沿着11位革命先烈的足迹,一路追寻,一路见证。

穿越百年历史烟云,站在烈士家乡故土,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变”:路在变、房子在变、学校在变、生活在变……

“现在大部分村民一个月能赚五六千块,不少人盖了新房子,添置了小汽车”“村里新修了水泥路,镇里的纸板产业也越做越大,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村里还建起了文化广场,人们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见有记者采访,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玉田县北刘桥村江浩故居,时常会有人来参观学习。近距离聆听烈士故事、感受故园新变,记者深深感到:“盛世如您所愿,红火幸福的新生活,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在孔繁蕤烈士的家乡沙河市,一项又一项“智造”,带动玻璃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在傅兆勤烈士的家乡迁西县横河村,通过改良板栗品种,村民们增收又有了新盼头;在雷烨烈士的家乡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新后项村,抬头可见绵延天际的高铁轨道,家家户户都住上了5层高的新楼房……

这一路,我们穿越绿水青山,见证红火的小康生活,也真切感受到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在北京一座幽静的庭院,记者拜访了胡里光烈士的女儿胡骁焰。她拿出一张自己拼接的与父亲跨时空的“合影”,向记者述说关于父亲的往事。

照片上,30岁的父亲和18岁的她,眼神同样坚毅,面庞同样年轻。记者感叹,生与死的距离固然不可逾越,但精神却可以穿越时空,代代相传。大学毕业后,胡骁焰主动参军,到南海舰队当了一名护理兵。她也像父亲一样,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行走在历史和现实之间,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我们,也在以自己的方式传承。

我们缅怀雷烨这位新闻战士,他以相机纸笔为刀枪,用一个个真实的画面、一段段生动的文字,记录着那段浴血奋战的史实。

在各地的烈士陵园、纪念馆,新闻前辈们用生命换来新闻图片,在战火中写就新闻报道,都让我们倍感这份职业的神圣。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创作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作品,我们一路践行,我们将永远践行。

循着家书访家乡,回望历史,青春的光芒刺破黑暗,照亮前行之路;感触幸福,青春的力量代代相传,砥砺复兴之志。 (河北日报记者 刘冰洋 尹翠莉 高原雪 卢旭东

责任编辑:张永猛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