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燕赵追梦人|吕玉兰:“全心全意为人民,保持本色第一桩”

2021-06-11 04:59:45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视频摄制: 河北日报记者赵永辉

“全心全意为人民,保持本色第一桩”

——吕玉兰和一张特殊收据的故事

纪念馆内陈列的吕玉兰参加劳动的照片。河北日报记者赵永辉摄

这是一张特殊的收据。

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与常见的收据不同:一张印有“河北省中捷人民友谊农场革命委员会”的信纸上,写着“呢子大衣料:80元;套服衣料:50元,合计:130元。”信纸下方是收款方一位负责人的签名。

这张收据的主人是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被称为“铁姑娘”“一代中国妇女的骄傲”的吕玉兰。1960年,20岁的吕玉兰开始担任临西县东留善固村党支部书记,此后,她还先后在临西县委、河北省委、正定县委、省农业厅工作过。1993年,吕玉兰因病去世后,丈夫江山将这张收据作为遗物,赠予临西县吕玉兰纪念馆。

6月1日,馆长王玉婧向记者讲起这张收据的来由。

1986年,在省农业厅工作的吕玉兰,准备带领省农业代表团出访法国。由于工作繁忙,一直没时间做衣服。直到临行,才在省农业厅下属的中捷人民友谊农场服装厂做了一件呢子大衣和一套服装。

拿到衣服,吕玉兰问:“多少钱啊?”

农场领导说:“玉兰,您给我们农场办了那么多事情,出国做两件衣服,还能要您的钱啊?”

吕玉兰态度坚决,执意付钱,说:“咱领导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不但俺在这儿做衣服要交钱,别的厅领导,包括你们农场领导在这儿做衣服,也要交钱。”

这些细节,江山曾在《吕玉兰》一书中有详尽叙述。

纪念馆内陈列的吕玉兰在中捷人民友谊农场做服装的付款证明。 河北日报记者赵永辉摄

作为农民的女儿,从小就热爱劳动的吕玉兰,脏活累活抢着干。即便走上不同的领导岗位,也始终热爱劳动。正如村里老人们所说:“玉兰干活,从来不闹虚腰。”

东留善固村曾是一个“滴水贵如油,风起飞流沙,种一葫芦收一瓢”的穷沙窝。1956年,16岁的吕玉兰被推选为东留善固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

治穷必须治沙,治沙就得造林。为了抢时间,吕玉兰和姐妹们一天到晚战斗在沙滩上。饿了,啃几口窝头;渴了,喝几口凉水。时间一长,她脚上的疮化了脓,一动就疼得钻心,她干脆穿着鞋睡。有人在背地里喊她“傻玉兰”。

怎样看待“傻”?吕玉兰的文章《十个为什么?》中可找到答案——

“我不会损公肥私,不会投机取巧,不会打自己的小算盘,要说这就是‘傻’,我就算‘傻’。可是,我对党、对国家、对集体,是费脑子的,一个心眼拼命干,要说这是傻,我不答应。傻不傻,那要看你算什么账!宁当一辈子的大傻子,不当一天小精人。”

正是凭着这股“傻”劲儿,东留善固村的沙荒地,变成了绿油油的防沙林。

如今,村北的“吕玉兰纪念林”里林密树高,一棵棵榆树、槐树、杨树生机勃勃,直插云天。“这都是玉兰老书记当年一棵一棵种出来的。”该村党委书记吕继涛说。

担任临西县委书记期间,吕玉兰要求党员干部“不做浮在水面上的葫芦,要做沉到水底的秤砣。”1973年5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通讯《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对临西县干部转变作风、扎实下基层的做法进行报道,这句口号很快传遍了全国。

吕玉兰当干部,不但不沾公家一分一毫,反而自己往里搭钱。也因此,被人送了一个外号——“赔本干部”。对此,吕玉兰在《十个为什么?》中写道:“有人说:‘咳!当干部没落头。’我不理解这话。我们天天说为人民服务,是真的还是假的呢?真为人民服务还找什么‘落头’呢?其实当干部赔本的思想,说穿了,就是因为有找‘落头’的思想作怪。”

吕玉兰到省委工作后,户口还在农村,没有正式工资,报酬实行工分加补贴。她和丈夫每月一共76元的收入要负担一家老小7个人生活。省委提出年底给予一次性补助,她坚决不要:“我们家困难,国家也困难,我们还有吃有住有穿,能过得去就不伸手。”

吕玉兰自编了一首顺口溜,写在笔记本上自警自省:“参加劳动不能忘,艰苦朴素最高尚,全心全意为人民,保持本色第一桩。”

纪念馆门前,吕玉兰半身像洁白如玉,含笑注视远方。东留善固村绿荫掩映,一排排二层别墅显示出村民的好光景。

“村里以及玉兰实验学校经常举办各种活动传承玉兰精神,还建立了研学基地。”吕继涛介绍,酒厂、棉纺织、生猪养殖、食用菌种植、梨果产业……2020年,东留善固村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

责任编辑:张云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