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燕赵追梦人|马万水:“站在排头不让,把住红旗不放”

2021-06-14 02:26:06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视频摄制:河北日报记者张昊

“站在排头不让,把住红旗不放”

——一把大铁锤见证马万水精神

在河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龙烟矿山分公司马万水纪念馆,有一把长约95厘米、总重6.6千克的大铁锤,这是马万水生前使用过的重要生产工具。站在橱窗前,仔细打量这把大铁锤,木质的长柄因为长年累月与手掌摩擦,颜色看上去深浅不一,20厘米长的锤头表面凹凸不平,已是锈迹斑斑。与如今现代化的矿山掘进设备相比,这把大铁锤显得单薄而渺小。

“这把大铁锤与马万水的工作息息相关。”河钢集团矿业公司龙烟矿山分公司职工王芳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矿山开掘完全是凭着铁锤加钢钎的手工作业,正是使用这样的大铁锤,马万水带领工友们多次创造了黑色金属矿山掘进全国纪录。

马万水肖像照。

马万水是中国矿业开发史上值得被永远铭记的名字。在多年的艰苦奋斗中,马万水和他的英雄集体不断攀登全国黑色冶金矿山井巷掘进新高峰,培育并传承了“站在排头不让,把住红旗不放”的马万水精神。

2009年9月,马万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被全国总工会评为“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力60位劳动模范”之一。2019年,马万水被中宣部、中组部、教育部等9部委授予“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最美奋斗者”称号。

马万水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矿山开发事业。

1949年,宣化的龙烟铁矿成为我国第一批恢复生产的大型铁矿山,国家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批懂技术的干部和工人到矿上工作,马万水由门头沟煤矿调到龙烟铁矿任掘进五组大组长,兼工区技术指导。

“煤黑子”翻身得解放,马万水以抑制不住的激情,投身到生产建设中,很快在龙烟铁矿树起一面高扬的旗帜。

龙烟铁矿在解放前几经敌人破坏,早已千疮百孔。当时,铁矿巷道坍塌,蒿草丛生,满目疮痍。没有机器设备,没有运碴矿车,甚至连一件像样的工具也没有。马万水从废墟中找来废旧钢钎和锤头,用树干当锤把,肩扛手抬运碴。

由于分工不明确,工友们大多又不懂技术,刚开始不仅效率低,而且存在忙闲不均和窝工现象。马万水倡议工友们分班干活,班与班之间进行竞赛。在他的带动下,龙烟铁矿出现了第一个分班干活和开展爱国红旗劳动竞赛的小组。

分班干活激发了工友们的热情和干劲。当时没有通风设备,放炮后巷道里的炮烟久久不能散去。为争取时间多进几米,马万水和大伙脱下衣服一块儿往外扇炮烟,没人说苦,没人喊累。马万水进组一个月后,全月掘进效率由1.7米提高到了6米。

凭着顽强的干劲和冲劲,1950年6月,马万水率领的掘进五组用铁锤、钢钎的手工操作,月掘进石英岩巷道23.7米,首创黑色金属矿山掘进全国纪录。当年,马万水被评为首届全国劳动模范,马万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掘进五组被龙烟铁矿正式命名为“马万水小组”。

“苦干加技术,石头变豆腐。”在实践中,马万水认识到,加快矿山建设,光靠拼体力是不行的,必须把苦干、实干与巧干结合起来。

1953年,“马万水小组”承担了开凿庞家堡矿第一平峒的任务,马万水提出了平巷掘进一次推进法,大大提高了平峒掘进速度;1958年初,“马万水小组”在巷道施工时,遇见了罕见的坚硬岩石——大白石英岩,他带领工友们反复研究、认真摸索,利用岩石的节理、层理和裂隙,创造出了十多种不同的“掏槽法”。

马万水生前使用过的大锤。河北日报记者 张昊摄

在马万水的带领下,“马万水小组”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壮大。小组刚成立时只有18人,1956年增加到100多人,先后进行了数百项工艺技术革新。马万水带领掘进队成为全国黑色冶金矿山乃至全国冶金战线学习的榜样。

1961年8月12日,马万水因病逝世,年仅38岁。在生命最后之际,重病缠身的他仍对矿山生产念念不忘,嘱咐工友们:“要永远争先进,把党给咱们的红旗保持住。”

马万水去世后的半个多世纪里,“马万水小组”扩建为“马万水工程队”,又发展成为“马万水分公司”,转战甘肃等地屡建奇功。

2018年初,中国华冶邯郸马万水分公司完成重组,公司传承弘扬马万水精神,曾仅用9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合理工期18个月的主井井塔建设工程量,创造了主井井塔建设施工速度的新纪录。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马万水这个38岁就走完人生路的汉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开凿工艺史上的奇迹。他的名字为一个集体注入了勃勃生机,他那“站在排头不让,把住红旗不放”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劳动者接续奋进,逐梦前行。(河北日报记者 方素菊

责任编辑:张永猛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