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消夏避伏、饮食多“苦”……蝉鸣叫,夏至到,这份养生攻略请收好!

2021-06-21 05:26:00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夏至,是夏天的第四个节气,也是古人最早用日晷测定的一个节气。此时,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间一般在公历6月21日至22日。

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时也是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又称“夏节”“夏至节”。此时节,荷花别样红,蝉鸣声声响。一起来了解一下夏至这个节气吧↓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夏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到达一年的最北端,角度最高,北半球的白昼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夏至过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开始南移,北半球的白昼逐渐缩短。民谚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夏至未必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大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立秋前后,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

●夏至有三候

一候鹿角解:古人认为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在这一时节开始脱落;

二候蝉始鸣: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

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冬至饺子夏至面”

夏至日,许多古老习俗保留至今。比如在夏至前后,有些地方会举办“过夏麦”来庆祝丰收;“夏至吃面”也是一项重要习俗……

>>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消夏避伏

夏至日,比较流行的习俗是女子之间互赠扇子、脂粉等物。《酉阳杂俎·礼异》里说:“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子可扇风,涂抹脂粉可以消除汗水的异味,倒也实用。

在古时,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成为制度。

>>夏至要吃面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夏至养生这样做

夏至前后人们身体明显感觉疲乏燥热和心悸气短,食欲也会明显下降。遵循以下几条养生原则,可让你愉快平安度夏。

>>晚睡早起中午打个盹

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要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力争每天午睡半小时左右,可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饮食清淡多吃点“苦”

炎热季节饮食应清淡为宜,早晚喝点粥,可以生津止渴,补养身体。同时,苹果、葡萄、木瓜、枇杷这类平和的水果适合各种体质的人享用;除了饮食清淡,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湿、清凉解暑、促进食欲等作用,还可多吃苦菜类蔬菜,如苦瓜、香菜等。

>>调整呼吸整理好情绪

夏天气温高,容易使人烦躁或倦怠,所以要保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脉的通泄。切忌情绪大起大落,为小事大发脾气。

>>运动宜在清晨或傍晚凉爽时

夏季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运动场地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会损阳气,还易中暑。所以,夏至养生歌谣:夏至心静自然凉,晚睡早起午休躺。暑伤津气炎热防,切忌饮食过寒凉。神清气和胸宽畅,户外防晒讲着装。

(河北新闻网综合自新华网、光明网、新华社、中国新闻网等,编辑李亚萍)

责任编辑:李亚萍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