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燕赵荣光|“太行新愚公”精神励后人——追寻“人民楷模”李保国的足迹

2021-06-26 06:12:31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视频摄制:河北日报记者寇国莹 邢云 霍艳恩 刘冉

作为一名农技专家,他35年如一日,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他把论文和科研成果写在大山上,让万千农民摆脱贫困。

他就是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的李保国,“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记者沿着李保国昔日的足迹,再度追忆李保国的事迹,感悟李保国精神的时代内涵,在接续传承中凝聚奋进力量。

日前,在临城绿岭·中国核桃小镇李保国生前建设的核桃品种选育基地,李保国科技兴农服务队队员、李保国的学生陈利英(右三)在为果农讲授核桃管理技术。河北日报记者 赵永辉摄

“我们都是李保国精神的传人”

5月21日,河北农业大学西校区静谧如常。长10米、高2.4米的李保国纪念石坐落在学校文化园,李保国雕像凝视前方,唇齿微张,右手抬起,似正与人交谈。

李保国生前所在的林学院距此不远。当天下午,为学生们上完课的张雪梅走出办公楼,不觉行至于此,恩师雕像神情专注而温和,音容宛在。

“李老师长期奔波于服务‘三农’第一线,但学生们的课一堂不落。”张雪梅四年本科、三年硕士、三年博士学习都是在李保国指导下完成,师生、共事17年,是李保国生前得力的科研助手。

一个细节仍令张雪梅记忆犹新。有一天上午,李保国还在数百公里外的山上给村民讲解果树种植,不少同学都担心下午李老师的课要泡汤,没料到李老师带着一身泥土准时回到了教室。

“一个人能把一种果树研究透已属不易,他却先后研究了好几种,还搞一个成一个,并且个个形成了产业。”林学院党委书记卢振启说,李保国大学时所学专业是蚕桑,可他后来却成为板栗、苹果、核桃、红树莓等果树的培育专家,先后完成28项研究成果,推广36项实用技术,培育了16个山区开发治理先进典型。他用科技之手点石成金,带动10万人民脱贫致富,把140万亩荒山变成花果山。

“是什么支持他行久致远?”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武宇清在全国和河北高校已巡讲李保国先进事迹近20场,常有人提出这个问题。

“……把我的一切交给您,听从您的召唤,全心全意为党、为人民而工作……1981年7月10日于王各庄科研点。”校内的太行山道路展览馆李保国专题室,一份纸张发黄、字迹工整的入党申请书映入眼帘。武宇清说,李保国精神源于坚定的信仰,毕业后刚参加工作,他就在科研点提交了入党申请。

“河北农大的‘太行山道路’是李保国精神生发的丰厚土壤。”武宇清说,40多年前,一批专家教授带领年轻教师和青年学生奔赴太行山区,坚持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走出一条科教兴农的“太行山道路”。当年,李保国跟着老教授深入农村、走近农民,开启了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

4月10日,河北农业大学隆重纪念李保国同志逝世五周年。张雪梅参加完纪念活动,就马不停蹄赶到位于保定西二环的省级家庭农场,指导红树莓和樱桃的春季管理。

“我们都是李保国精神的传人,到基层到一线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把知识和技术送到群众身边。”张雪梅说,5年来,河北农大共组织集中社会实践团队600余支,返乡实践团队2200余支,参与人数近10万人次,覆盖全省各个县市区。

“以李保国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夏日的岗底村,满山的果树随风摇动,绿浪翻滚。村外山坡上的“幺两帕”家庭农场里,村民杨增林正在忙碌着。“‘幺两帕’是李保国为岗底村量身定做的128道苹果生产工序的数字谐音,我还注册了商标。”杨增林介绍说,家庭农场有50亩,年收入30万元不成问题。

“有女不嫁岗底郎,光着脊梁睡土炕。”曾经的内丘县侯家庄乡岗底村,山秃、人穷、观念旧。1996年8月,一场洪水将岗底村仅有的200多亩田地冲成乱石滩,山上的果园也成了稀巴烂。岗底人绝望之际,村里来了科技救灾团,里面就有李保国。

“救灾团来的那天,天上没有一片云,山里没有一丝风,太阳晒着潮湿的大山,小山沟变成了大蒸笼。”岗底村党委书记杨双牛回忆,不少人热得受不了,李保国却跑来跑去向果农了解情况。

看完灾情,大家开了一个座谈会。会上,杨双牛收到一个纸条,上面写着:“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李保国。”

这张背面留有电话的纸条,将李保国与岗底村紧紧连在一起。从此,村委会一间不到8平方米的小屋,就成了李保国的另一个“家”,这一住就是20年。

李保国教村民们修剪果树,看着大把被剪下来的树枝,大家甭提有多心疼。李保国要求疏花疏果,看着满地落下的小苹果,许多村民不干了:“这果子没长大就给扔了,怎么丰产?”李保国顶着压力,又开始推广苹果套袋技术。“不见光还能长?”村民们又是一脸不解。无奈,李保国拿出仅有的5万多元科研经费买来纸袋,手把手教村民套袋。

到了秋收时节,村民们服了:没套袋的苹果卖不上价钱,经修剪、疏花疏果、套袋的苹果又大又红,还不愁销路。

“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李保国的心愿一步步变成现实,如今,岗底村191名村民有了专业技术职称,其中高级技师5人,中级技师72人。苹果品牌“富岗”成了中国驰名商标,村民们还建起7个家庭农场,一到采摘季就游客不断。2020年,岗底人均收入达到4.6万元。

富了山岗,绿了野岭。从临城绿岭·中国核桃小镇的观景台远望,满眼葱绿起伏绵延。“没有李保国教授,就没有绿岭的今天。”绿岭公司董事长高胜福说。

1999年,高胜福与人合伙承包了这里的3500亩荒山,面对乱石堆积、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发了愁,走投无路的他找到李保国。不久,李保国搬进山沟,与村民们一道打响开荒战。经过深入采样、组织专家实测土壤截面,李保国提出“挖沟修库”的新办法,并决定在这里种植核桃。

为改善核桃树种植条件,李保国带领村民们挖种植沟、修水库、建拦水坝。17年间,李保国走遍临城的沟沟坎坎,从土地治理、种植方法、新品种选育到产品深加工,摸索出一整套技术。目前,临城核桃种植达到28万亩,涉及138个村上万农户,辐射形成邢台乃至全省的核桃产业带。

在绿岭核桃基地核心地带,有一处上百亩大小的地块,这是李保国生前建设的核桃品种选育基地。李保国的学生、绿岭公司技术总监陈利英说,老师生前常对学生讲,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我们一定要持续攻关,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品种,让更多人受益。”

更多的人接过李保国的“接力棒”。岗底村组建了一支技术服务队,像李保国生前那样行走八百里太行山,围绕果农需求面对面服务,点对点帮扶。同样,绿岭公司也组织技术力量成立李保国科技兴农服务队,5年来,除了给当地果农提供技术服务,还为江苏、北京、新疆等10余个省、市、区农民讲技术、解难题,免费开展大型核桃管理技术培训。

“以李保国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先进事迹重要批示发表五周年之际,6月4日,内丘主办的“弘扬李保国精神”研讨会在岗底村举行。与会者纷纷表示,李保国精神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沿着李保国开创的道路走下去,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河北日报记者邢云、寇国莹)

责任编辑:赵耀光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