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燕赵先锋|孙晨华:为中国卫星通信倾注一生

2021-07-03 06:38:00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6月22日清晨,中国电科第五十四研究所生活区的院子里,一片安静。

这是从酒泉保障神舟十二号发射卫星通信任务回来的第二天,孙晨华早上7时就走出家门,沿着小路来到研究所的办公大楼,刷卡开门,坐电梯上5楼,走向自己的办公室……

身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第五十四研究所副总工程师,57岁的孙晨华总是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偌大的办公大楼里,她经常第一个到达。

今年,她的手头上好几个研究项目陆续展开,有的在预研、有的在研,还有的正在争取立项……因此,她总是感到时间不够用。

平均每天工作15个小时,没有节假日和周末。这样的工作状态累吗?“吃不了苦,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就难出成绩。”在孙晨华看来,做研究首先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要有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的精神。

早在1986年,孙晨华刚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分配到第五十四研究所,师傅便安排她研制一个单板计算机,并实现对卫星通信设备的监控。

当时微型计算机刚开始发展和应用,人们接触并不多。困难不少,但孙晨华彻夜钻研、反复试验,不到一年就完成了师傅交给的任务。

也是从那时起,孙晨华养成“5+2”“白+黑”连轴转的工作习惯。

“一个女同志,何必那么拼?”面对一些人的不解,孙晨华的想法很朴实:“我只想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在卫星通信领域,欧美国家比我国起步早了几十年,市场长期被国外垄断。怎样才能缩小“起跑线”上的差距?

2002年,孙晨华反复思考,下决心要研制我国自主的TDMA通信系统。

然而,从论证必要性和可行性开始,就遭遇了“拦路虎”:要实现卫星通信的信道资源共享,怎么才能解决毫秒级乃至微秒级的时间同步?

技术难关久攻不破,项目进度一拖再拖。“但我们不能退缩,关键技术是卫星通信的核心,绝不能假手于别人!”孙晨华边论证边调研,一个人背着笔记本电脑,跑到北京去汇报和请示。

100多趟的努力,100多次报告的修改……凭着一股子韧劲和干劲,2005年,该项目成功立项。

不过到这里,这场科研攻关大戏才刚刚开始。

我国是卫星通信的后来者,对该领域所需的技术积累有限,为实现自主可控的目标,必须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

“解决技术难题,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孙晨华带着大家,从基本机理研究起,在珍贵却有限的资料中“沙里淘金”,先积累经验,然后一点点扩大规模,一级级突破技术难关。

不知经过了多少次试验,失败了重新再来,成功了就再重复验证。终于,历经近10年的专题攻关和设备研制,他们突破了20余项关键技术,研制出13型高新技术产品,打破国外30多年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尽管如此,孙晨华一天也没有放松过。

从第一代TDMA问世,到提出多种波束、大跨度速率范围的组网解决方案,再到创建我国首个卫星移动通信运控体系……一项项“首个”“零突破”和“跨代标志”,饱含她无数心血和智慧。

没几把刷子,很难取得现在的成就。

“她勤奋、严谨、苛刻,不放过任何一个技术细节,从不走捷径,积极面对问题,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任务。”这是同事对她的评价。

“单以总体工作为例,孙总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做好抓总设计,也要对分系统、单机了如指掌。”第五十四研究所卫通专业部主任助理肖永伟说,遇到任何疑问,孙晨华都要一探究竟,若有人说“某某就是这么干的”,她一定会盘根究底查个明白。

正因为追求极致的工作态度,所有事情她都要亲力亲为。

有一年,某科研项目到了联试关键期,不巧的是,另两个重大项目也要赶在年底前完成方案评审。为了兼顾两边三个团队的工作,孙晨华常常半夜了还在几个项目间穿梭,由于过度劳累、饮水跟不上,她患上了泌尿系统疾病。疼劲儿上来时,身上一层层冒冷汗,外边天寒地冻,她的衣服却总是潮乎乎地黏在身上。医生要求她住院,她却一天也没歇。

“七一”之前,孙晨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她想起1998年入党时写在志愿书中的誓言:“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力量乃至生命献给党!”如今,她兑现誓言,从未停止过在航天科技一线开拓的脚步。

“最欣慰的是看到自己的成果有助于国家,感觉没有白白度过这一生。”孙晨华说,全球通联是她毕生追求的事业,她这一生只做了这一件事。

责任编辑:张云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