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大运河今朝看变迁⑦|河北景县:悠悠运河水 古村展新颜

2021-07-27 05:38:44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景县:悠悠运河水 古村展新颜

——大运河今朝看变迁⑦

图为位于大运河景县段的华家口夯土险工。 河北日报记者郝东伟摄

日前,记者来到景县安陵镇华家口村,街道路面平整、彩绘墙面美观。漫步运河西堤,一眼望去,悠悠一湾碧水,耳畔啾啾鸟鸣,身旁不时有游客兴奋地说:“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华家口夯土险工。”

“大块风光,春畴一生,满目从容。桂棹初摇,牙樯始立,淑色烟笼。堤边对对宾鸿,村庄里,安平气融。乐志情深,读书意远,与古和同。”这是康熙南巡路过大运河景县安陵段时即兴所赋。几百年前的安陵,贸易繁荣,昼夜行船,号子连天,是集漕运、客货运于一身的大型商埠渡口。

徐步向前,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华家口夯土险工已呈现在眼前。大运河多弯道,目的是人为延长运河长度来解决水位落差的问题。可水流在转弯处冲击力过大易造成弯道决口,华家口就是典型的弯道易决口段。

华家口村党支部书记杨爱祥介绍,大运河华家口段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村庄被淹、庄稼被毁,给当地百姓带来深重灾难。1911年,当时的景县知县王为仁,采取最底部原土层打木桩、毛石打垫层,垫层之上用灰土加糯米浆逐层夯筑的方式,主持修建了华家口夯土险工。建成后,华家口段再也没决过堤。

经百年风雨,运河堤岸日渐残破。

2012年8月,景县邀请省里的专家对华家口夯土险工进行了全面保护加固维修,在修缮过程中最大限度保留了险工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同时对河道及险工段进行了环境整治。

在坝体上,记者发现夯土墙上有规则地钉着一些木楔。“大坝用了数以千计的木楔,木楔用防腐剂和特殊胶水浸泡后,被钉入墙里。”杨爱祥告诉记者,整个大坝修缮历时近3个月,光糯米就用了100多袋。

据介绍,华家口村借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实现蜕变,成为景县村落风貌呈现与地域文化展示的窗口。村子里的运河文化展馆,将夯土工艺的历史起源、发展脉络、工艺特点完整地展示在大众眼前。

近年来,景县积极落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和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的重大决策部署,不断做好大运河本体保护及设施维修工作,打造集游览、体验、休憩等功能于一体的大运河生态景观带。同时,还通过文化的挖掘和展示,传承保护好运河沿线具有突出地域人文特征和时代特色的水运文化、治水文化、抗灾文化等。

大运河景县段全长73.2公里,南接山东德州,北入衡水阜城。古老的运河从景县流过,在运河沿岸留下了多个历史悠久的运河古村。

离开华家口村,驱车近半个小时,记者来到留智庙镇白草洼村。远远地看到,位于村口一块船帆模样的牌子上写着“运河古村白草洼”。

走进村内,干净整洁的古街小巷,错落有致的白墙黛瓦,古香古色的文化长廊。

白草洼村,因运河而生,也因运河而兴。

自古以来,大运河白草洼段无桥,仅有两个渡口,一个在上湾,一个在北湾,两岸百姓靠摆渡通行往来。

大运河通航了一千多年,白草洼村的渡口生意火了上百年,一直到1974年河水断流,白草洼村才逐渐淡出众人的视线。

“运河断流以后,白草洼村口一片荒凉,进村道路两侧光秃秃的,基本没有植被。”白草洼村党支部书记陈震告诉记者,那时候的白草洼村,整体看上去杂乱无章,很是荒凉。

2016年,景县将白草洼村作为省级美丽乡村样板来打造。深入挖掘地理历史人文资源,结合白草洼村与大运河的历史渊源、人文景观、淳朴民风,以“运河古渡口、美丽新乡村”为主题,打造“一轴”“一广场”“两馆”“四韵”“八景”为主线的美丽乡村。

铺设供水管道、安装路灯、改造旱厕、绿化街道、绘制文化墙……近年来,白草洼村借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立足实际进行运河文化古村建设,实行运河大堤治理、沿途垃圾清理和村内环境卫生整治,打造运河绿化长廊,村庄告别脏乱差,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提升。

说起白草洼旧貌换新颜,陈震脸上满是自豪。他告诉记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白草洼村着力打造美丽小村、文化小村、旅游小村,按照“留住乡村记忆、突出乡村特色、展现乡村新貌”的建设理念,确保建成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美丽乡村。

看着眼前的美丽景色,56岁的白草洼村村民殷连臣感叹着:“干净了,漂亮了,住在村里真舒服。”

“依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打响‘运河牌’白草洼,延续壮美运河的千年神韵。”谈起白草洼村的未来,陈震告诉记者,将借助丰厚的运河文化资源,多方位做好大运河白草洼段的保护开发,展现运河古村落的休闲之趣、灵秀之美。

近年来,景县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深入借势运河自然风光、挖掘运河文化,高标准建设大运河绿化带,对运河沿线村庄,全面开展绿化、新能源建设,使运河成为新时期建设美丽乡村、发展民俗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拂去岁月的尘埃,人们惊喜地看到,在景县,运河的背影依旧鲜活而灵动,一个个古老的村落,因运河文化的影响实现华丽转身,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河北日报记者郝东伟)

责任编辑:张云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