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大运河今朝看变迁|河北故城:文旅融合让大运河“活”起来

2021-08-05 04:24:12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弯弯运河,悠悠故城。

大运河故城段自故城县辛堤村入境,经西第三村入德州,全长75.122公里,为大运河全线流经县域最长河段。

日前,记者登临故城段运河长堤,流连在堤岸运河文化景观带,美景尽收眼底。站在建成于1975年的郑口运河大桥上,凭栏远眺,一个长约2.5公里、接近180度的大拐弯,便是著名的“运河第一湾”。

这个弯,为故城郑口镇能够从普通村镇发展为运河商贸重镇提供了地利,成为当地老百姓心中的“吉祥湾”。

“弯,不只为降低落差,而是运河上背风的港湾,就像‘大型停车场’,是理想的泊船之地。航运时期,郑口码头最多能同时停泊日装卸量三四十吨的50多只船。”故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姜玉岭说。

“吉祥湾”有时并不吉祥,由于弯急流大,大涝之年,“运河第一湾”左岸河堤遭受严重的水流冲击,极易发生决口溃坝危险。

自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到1947年,历代官府在左岸河堤薄弱处修建了六个集厚重与锋锐于一身的重力挑水坝。六座堤坝两两间隔几十米,从南向北分布在大运河左堤,编号1至6号,坝体形状呈倒“U”型,向河道一侧凸出,像巨大的桥墩。

间隔排列的堤坝,如何发挥作用?

姜玉岭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凸出的堤坝,就像迎着水势打出去的“拳头”,直接消减了水势,经过六座挑水坝合力减缓水速,最终遏制住了肆虐的洪水。

图为2号重力挑水坝。 河北日报记者 郝东伟摄

2011年,郑口挑水坝作为河北省8处遗存之一入围京杭大运河申遗项目的申遗点,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故城县拥有郑口挑水坝、故城镇运河码头遗址、郑口镇运河码头遗址、建国镇运河码头遗址等4处水利航运遗存。

致力于建设集“生态保护与利用、文化传承与创新、产业转型与升级、乡村振兴与城市更新”于一体的运河明珠城市,近年来,故城县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全力做好文化资源梳理工作,加强运河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为提高大运河故城段在运河全线的知名度和关注度,我们邀请中国水利史研究专家进行实地考察,我们还赴京与国家级水利文化专家进行深入探讨,对大运河故城段进行全方位推介。”故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秦立堂介绍,依托75.122公里大运河,突出“文化”和“旅游”两大要素,实施“一带、两廊、三小镇、三主三副六组团、多点”布局,组织县内专家学者挖掘梳理各类文化遗迹、水利遗产70多项,总结提炼故城大运河丰富内涵和文化定位,彰显大运河故城段在运河全线的独有特点。

秦立堂介绍,“一带”是指大运河文化带;“两廊”是指东大公路旅游廊道、邢德公路旅游廊道;“三小镇”是指郑口运河文化小镇、建国红色文化小镇、故城甘陵文化小镇;“三主三副六组团”是指甘陵历史景观文化核心组团、郑口运河文化核心组团、东大洼现代农业文化核心组团,建国红色文化联动组团、董学村董子文化联动组团、西南历史文化联动组团;“多点”是指旅游景区、美丽乡村、农业园区、产业园区,最终形成“以点带面、连线成片”的全域旅游发展业态。

文旅融合,让千年大运河“活”起来。在大运河旅游片区,故城县围绕“运河第一湾”,重点打造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城区段)、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游客集散中心等重点文旅项目。在景观节点设计上,融入了甘陵八景中与大运河关系紧密的“卫水飞帆”“南埠商舻”“斜阳古渡”三景,在文旅项目的策划建设中展现千年大运河悠久辉煌的文化。

记者走进故城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只见牌楼伫立,沿街两侧建筑正在火热施工。

图为故城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项目一期起步工程。 河北日报记者 郝东伟摄

据介绍,故城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包括一道街、二道街、三道街为主的3.5平方公里范围。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大运河文化宣传、教育、体验传承的旅游基地,在盘活改造现有镇区老旧面貌的同时,还将带动县域文化、经济的发展。

项目一期起步工程计划投资1.2亿元,以二道街为核心,恢复建设山西会馆、卫阳楼等历史建筑,还原古街古院、古渡口,打造集运河文化展示、综合服务、旅游观光、休闲游憩等功能于一体具有明清风格的历史文化街区。

故城县历史悠久,历史积淀和文化遗存丰厚,是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讲学的地点之一。依托董子文脉和大运河文脉,该县还以研学教育为载体,精心打造了以董学村为核心的董子文化旅游带。

走进坐落于房庄镇董学村的董子文化园,古朴的庭院、绿树环绕的园林景观让人陶醉。伴随悠扬的古风音乐,演员们身穿汉服翩翩起舞,演绎着迎宾、讲学等传统礼仪。汉服国学课、儒文化朗诵、传统织布体验等活动环节,给游客们带来一场特别的汉代儒学之旅。

文化因旅游而兴盛,旅游因文化而精彩。如今,文旅融合的新型业态,为故城大运河旅游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接下来,故城将把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同发展全域旅游结合起来,围绕大运河文旅产业带建设,推进各文化旅游景区和景点业态的扩容、升级、运营与融合,持续提高董子文化园、旅游集散中心、东大洼旅游区等文旅项目的运营水平,精心组织一系列文化旅游促消费活动,实现“文旅+”“消费+”的有效衔接,重点推出一日游、两日游、周末游、研学游系列旅游产品,积极构建全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格局。(河北日报记者 郝东伟)

责任编辑:张永猛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