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走进乡村看小康|北苏闸村的“三本幸福账”

2021-08-23 03:51:25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视频摄制: 河北日报记者 焦磊

账本,每个人都有,有的是写在本上,有的却记在心里。

在衡水市桃城区北苏闸村,一本账本记了55年,田地里的春耕秋获,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账本记录着时代变迁,也记录了村民齐心奔小康的奋斗历程。

■ 算好“民生账”才能赢民心

近日,北苏闸村扬水站的水泵坏了。该村随即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在大家意见统一后,村会计苏秀山在议事决策记录本上写下:“西河大泵年久失修不能使用,购置一台新泵,29945元。”

“村口防疫岗记录本1元;三四队青苗补偿款41500元……”记者在苏秀山的记录本上看到,对钱款的记录和审核尤为详细,最后都有参会村民代表的红手印。村民集体议事,村务财务公开,在北苏闸村已延续了55年。

走进北苏闸村史馆,这里至今保留着1965年到2014年的350多卷账册和3万余张票据。既有0.22元买糨糊这样的小账,也有25万元建村史文化馆的大额支出。

71.57元,是1964年北苏闸村集体的全部家底。要为群众办成事,就要壮大村集体收入。1972年,北苏闸村建起28个集体副业摊点,集体收入节节攀升。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村里不断扩大温室大棚规模,为村民搭建起稳定的致富平台……如今,200余万元的村集体收入,成为改善群众生活品质的最大底气。

翻开历年账本,一张张账目收支清单,是北苏闸村的一份民生账单,也是村民生活日益改善的生动纪实。

2011年,村里改水支出190多万元,清澈的自来水流进了村民的家;2012年,村里投资240万元进行上下水改造,蚊蝇乱飞的茅厕换成了干净卫生的水冲式厕所;2013年,村里投入350万元硬化路面,街道栽上树木花草,尘土飞扬的村子变得四季常绿……

如今,北苏闸村生活富足的小康愿景,已在村干部精打细算、艰苦奋斗中变成现实。“为群众算好‘民生账’,才能赢民心。”北苏闸村党支部书记安永吉说。

北苏闸村村民苏文义家,满院花草,香气扑鼻。图为苏文义在修剪花卉。河北日报记者 焦磊摄

■ 村民“小康账单”越来越好看

初秋的天气依旧炎热,在北苏闸村的蔬菜大棚种植区,村民安广申将摘完的丝瓜搬上车。

安广申是村里较早种植棚菜的农户,他告诉记者:“开始就一个小拱棚,没经验也没技术,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2009年,村委会倡导规模化经营,将最好的地块规划出100多亩的种植区,他和村里许多种植户成为受益者。

“现在有5个棚,要不是村里协调地和钱,不可能发展这么快。”安广申说,“去年,5个蔬菜棚种的韭菜、丝瓜、西红柿,收入超过10万元。”他算着一家的幸福账。随后,他指着一片大棚介绍,如今他们村的温室大棚有447座,种植无公害蔬菜30多种,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村,人均年收入超过了17000元。

如今,北苏闸村又在村外规划种植了1800亩速生林、1300亩优质山楂树。“今年,山楂树就到了盛果期,预计平均亩产能到2000公斤左右。市场好的话,一亩地可以挣四五千元。”安永吉说,未来,他们还要发展休闲生态乡村游,拓宽村民的致富路。

账,始终在算着。以前算着如何吃饱穿暖,现在则算着怎么才能让日子越过越好。安广申相信,他们未来的“小康账单”会更长、更好看。

图为北苏闸村村口。河北日报记者 焦磊摄

■ 一笔“返乡账”晒出好生活

街道两侧是精致的绿植,庭院内外是常开的花草……每天清晨,苏保国喜欢沿着平坦的街道在村里散步。

“我生在北京,家也在北京。但我对别人说是北苏闸人,因为祖籍是这儿,现在也常住村里。”黝黑的皮肤,粗布衣服、老布鞋,苏保国看起来和普通村民一样。

常年在外工作生活,苏保国对于老家的印象,还是满村的土路,柴火垛垃圾堆到处都是,又脏又乱。2015年,苏保国第一次被老家吸引了,“土路不见了,全部修成了硬化路;垃圾堆没了,成了红绿相映的景观。”第二年,苏保国就回北苏闸村住下了。

“院里有小菜园,做饭用的是天然气,厕所用上了坐便马桶……在这里不光生活成本低,更主要是村子环境好,邻里关系融洽,比在城市生活惬意得多。”回村后的苏保国,经常跟朋友算他的“返乡账”。

如今,北苏闸村家家户户有产业,村民闲暇时,可以在成荫的街道上聊家常,到广场上跳广场舞……苏保国笑着说:“走进北苏闸村,就能体验小康生活。” (河北日报记者 焦磊)

责任编辑:张永猛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