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红色文物讲故事|抗大陈列馆:扉页回响

2021-09-10 03:58:00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抗大五周年纪念大会特辑》 抗大陈列馆供图

细雨淅沥,秋意渐浓,我们驱车沿抗大路蜿蜒前行,驶入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车窗外是一幅风光旖旎的生态画卷。肃穆的抗大广场上空有鸽群飞过,气宇轩昂的抗大群雕静默无言,沿着108级台阶拾级而上,轻轻推开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陈列馆的大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昂扬而火热的青春似扑面而来。抗大,那是如何艰苦卓绝而又壮阔辉煌的历史篇章!

跟随着陈列馆馆长杨树的脚步漫步馆中,一件又一件珍贵的文物展现在我们面前,无不让人感慨动容,而她向我们重点介绍的是收藏在库房保险柜里的“镇馆之宝”——《抗大五周年纪念大会特辑》。小小的册子破旧而沧桑,封皮上“抗大”两个字在岁月的洗礼下早已褪去了鲜艳的颜色,却依然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本《抗大五周年纪念大会特辑》是在1941年8月1日由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编纂的,32开手刻油印本,全书共180页,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本保存完整,全面反映抗大五周年纪念大会盛况的史料。”杨馆长轻声介绍道。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似有熟悉而昂扬的旋律在心头升腾而起,八十多年前,曾经有多少热血青年,高唱着这首振奋人心的抗大校歌,走进心之向往的校园。这所于1936年诞生在中国西北小镇瓦窑堡的学校,原名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它被誉为培养抗日骨干的“摇篮”。毛泽东亲自兼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他还时常到抗大给学员们授课。

1940年11月4日,抗大总校历经千难万险,从延安辗转迁至邢台县浆水镇一带,校部办公地点设在前南峪村,一直到1943年1月才重新返回延安,历时两年零两个月。五千余师生分散在附近几十个村庄里驻防,可以说家家住学员,户户是房东。学校由副校长滕代远、教育长何长工、政治部主任张际春主持日常工作。这里是抗大在敌后区驻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先后培养了六、七、八共三期学员,共计八千余人,还指导全国各个抗日根据地创办分校十余所,培养了二十余万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

抗大的生活异常艰苦,却完全无法阻挡师生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41年6月1日,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抗大总校在校部驻地邢台浆水召开了盛大的抗大五周年纪念大会。会场布置了第十八集团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等领导题词。出席大会的有第十八集团军总部、野战政治部,第120师、第129师等70多个单位,同时全国各地的抗大分校也纷纷选派优秀学员参会。

大会庆祝活动历时七天七夜。在此期间,白天举行运动会,进行球类、田径和竞走等18种体育比赛;晚上举行文娱演出,进行歌咏比赛,由文工团表演精彩的节目。为了照顾群众,总校在舞台前专门给乡亲们划出一块地方。天不黑,舞台下就有观众前来等候。太阳刚落山,舞台上便点起两盏汽灯,照得全场一片通明……

虽然多次讲述这段辉煌历史,杨馆长的语气中依然难掩自豪与激动,“在敌后召开这样大规模的纪念大会,不仅表明了抗大能够在敌后的战斗环境中成长、壮大,更进一步扩大了政治影响,加强了与前方部队和当地群众的联系,也为抗大总校和各分校的办学指明了方向。而《抗大五周年纪念大会特辑》是对这场盛会最直白而忠实的记录。”

阅兵式、文艺演出、运动会、成就展览……轻轻翻看这充满历史厚重感的书页,一幅幅形象直观的图画将抗大五周年纪念大会的盛况再现于读者面前。抗大在浆水办学的艰苦历程和从事革命活动的伟大实践,不仅是河北抗战史上极其重要的篇章,而且为中国革命教育史增添了光彩的一页。抗大在这片热土上留下的光辉足迹,必将作为历史的里程碑永载史册、流芳后世。 (河北日报记者 韩莉)

责任编辑:张永猛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