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筑牢青少年心理健康防线

2021-11-01 05:22:02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近日,“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公布。这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

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去年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检出率随着年级升高而升高。

我国儿童青少年为何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如何帮助这些孩子走出阴霾?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

“门诊量在增长。现在每天40个号,总是约满。”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少儿精神科主任张欣说,因为每天放的号固定,还有一部分转到其他相近的心理门诊就诊。这就意味着实际有心理状况的儿童、青少年比门诊数量更多。

张欣介绍,前来就诊的以初高中生为主,其中,12岁至16岁占到70%,尤其是12岁和15岁的学生最多,占到门诊量的30%至40%。不仅门诊如此,专门为少儿开设的病房里,四十来张床位,也总是饱和状态,甚至一床难求。

更早感知到问题的是学校。不少校长坦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已经影响到了学校的管理。

石家庄一所普通中学的校长介绍,原来一届学生里也就有一两个学生受精神困扰,现在几乎每个班都有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不能正常上学。去年学校仅高二年级800多人中,就有11人因精神问题休学。

与学生接触更直接的是老师们。

“现在不仅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多了,他们背后的原因也更加复杂。”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教师孟凡亮介绍,刚参加工作时,出现心理状况的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单亲家庭。当时,班里有个女生,成绩很不错,但是人非常消极,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活到30岁就行了。”背后的原因是:妈妈去世早,爸爸对孩子又不够关爱。

但是现在,这种关联性越来越弱。有的孩子生活优越,父母知识层次较高,给了孩子充分的爱,也出现了心理问题。

抑郁症患者小王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高中之前,除了性格比较内向、朋友较少之外,她和其他孩子并没有明显区别。但进入高中后,学业负担不断增大,小王感觉很疲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入睡困难、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精力无法集中、情绪持续低落……总感觉临近崩溃边缘。

学业压力大、考试过多、排名过多,父母担心下一代失去进入社会精英阶层的机会等,都有可能成为压垮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接诊过程中,张欣经常看到一些孩子身上有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的疤痕——这些都是孩子自己划出的伤痕。张欣说,非自杀性自伤问题是孩子们近年来出现的新特点,一部分有自伤行为的孩子往往是出于内心痛苦,想要通过肉体的痛来缓解心理的痛苦。

治愈孩子,家长需要做出改变

尽管问题越来越复杂,但是相当一部分有心理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都有不肯改变的家长。

见到李梅(化名)父亲的时候,孟凡亮终于明白了李梅的症结所在。李梅是一名口吃的高中生,她总很慌张。考试在电脑上输入考号,一溜数字填了好几遍,都提示错误,最后孟凡亮把考号拿过来,他读一个数,李梅填一个数,才把号码填对。

李梅的爸爸基础知识很扎实,到了高中,依然能辅导孩子学习,经常给孩子出题,并且是限时完成,做题过程中,他在一旁边看边指点。李梅每次接到指令,就特别紧张,急急忙忙完成,结果越慌越错。

有些父母会将自己没有取得的成就,化为过高的期待施加给孩子,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其他精神上的需求。

与孩子相比,对家长的“改造”更加困难。孟凡亮就曾经跟李梅的父亲拍过桌子。为了缓解李梅的焦虑,他要求李梅的父亲不许跟孩子提学习的事儿。高考前三个月,李梅爸爸压抑不住说,马上高考了,又给孩子买了几套题,气得孟凡亮拍了桌子叫停,后来高考,李梅也没有惊艳的表现,但是她高中后半程,心理上还是比较放松。

在医院里,张欣也遇到过对孩子过于关注的家长,孩子少吃一口饭、咳嗽一声,就焦虑不安;有的家长执着于药物的副作用,花几十万为孩子购买治疗仪……张欣表示,经常由治疗孩子延伸到治疗家长。

石家庄市一位中学校长说,孩子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和家庭问题的缩影和投射。社会竞争压力传导到家庭,家长又传导给孩子;一些地区以考名校学生数为政绩,这种压力传导给学校、校长和老师,最终还是落到孩子身上。

关爱孩子心理要落在实处

儿童、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期,容易出现各种困扰,同时可塑性也强,如果家长或学校及时发现并进行干预,效果就会比较理想。然而,不仅家长通常难以及时察觉青少年的异样,一些学校也面临专职心理教师短缺、心理辅导难开展等问题。

“对于心理教师的配备,国家有相关要求,但在基层落实如何要打个问号。”邢台市一位心理教研员说,因为与升学无关,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学校仍处于很边缘的位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被挤占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多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还要做行政工作,甚至沦为打杂的。

而心理咨询室作为一个对学生健康成长十分必要的存在,却在一些学校长期处于门庭冷落的状态。这位心理教研员表示:“学校不重视,家长不接受,一些孩子因为病耻感,即便希望得到帮助,最终也因害怕被贴标签而不愿求助,导致咨询室形同虚设。”

“这种冷落也暴露出心理老师在专业上的短板。”如今已上大学的抑郁症患者孙英强(化名)介绍,他在寻求心理帮助时,发现心理教师更偏重于猎奇,不停追问作为大男生为何如此脆弱,既没有关爱、抚慰,又没有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由于心理工作是隐形的、保密的,心理教师在职位和职称晋升中也不占优势,部分心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不高,对学生的心理帮扶质量难以保证。

河北省一所高校的心理教师观察到,目前学校使用的心理健康教科书五花八门,有的版本十分陈旧,一些早已被学界推翻的概念仍然在用,“这无疑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

近几年的省两会上,不断有代表委员建议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建议在学校层面,将专职心理教师配备到位,做到专职专用。同时,学校和医院加强对接,在青少年出现严重心理疾患需要转诊和专业治疗时,能在第一时间进行科学干预。

“越来越多的人来关心这些问题了。”张欣还提到心理健康问题孩子的复课问题:很多学校都要求医院开具证明,保证复学后能够在学校平安顺利地完成学业。

“这反映出学校对这些孩子的不接纳。”张欣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多方位、多渠道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提升民众心理健康素养,营造关注心理健康、消除歧视的社会氛围,让家长和学生大胆接受干预、治疗,让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河北日报记者马利

责任编辑:魏雨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