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记者节特别策划|今天,听他们讲讲新闻背后的故事

2021-11-08 10:39:11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今天是第22个中国记者节。

他们守望时代,与新闻同行。

他们执笔仗剑,永远在路上。

今天的他们,

应该还是行色匆匆于采访途中,

应该还是奋笔疾书于案牍之前。

一起来认识他们,

听记者讲讲新闻背后的故事。


河北日报文化新闻部记者肖煜

今年夏天,我和同事三赴革命老区平山县,采访西柏坡老房东的故事。

西柏坡有太多人、太多故事可以书写,但许多人和事已经写过无数遍,还能选出独特视角、挖掘出新鲜素材吗?我们心里一点底也没有。

查资料、问专家,在梳理中西柏坡老房东浮现出来,这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群体。当年,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老房东们无私地腾出自家宅院,建成了后来的“中央大院”。70多年过去了,老房东的后人还记得当年的故事吗?如今过着怎样的生活?

这位老人叫闫三山。1947年,闫三山出生在缺衣少食的年代,1岁时,因为家里穷,父亲闫受禄想把他送人。就在这时,他家的房客找到了他的父亲,说:“这么好的孩子,要好好抚养成人,将来参军,为国家、为人民作贡献。”这位房客叫陈琮英,她的爱人就是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任弼时。

回想起父母给自己讲的这段经历,闫三山激动不已,几度落泪。老人告诉我们,18岁那年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转业后,又成为建设新中国的机床工人,从普通工人到车间主任,又当上了副厂长。“陈妈妈,我没有辜负您!”采访中,老人流着泪,振臂高呼。

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原来听起来抽象宏大的语句,此刻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人和事,在我的心里泛起了波澜。 

今天的西柏坡,已经成为省级美丽乡村,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西柏坡村党支部书记闫振祥是董必武房东的孙子。说起村里这几年的变化,闫振祥觉得没别的秘诀,靠的就是党的领导和群众团结一心,苦干实干加油干。

西柏坡老房东是一个群体,更是西柏坡精神的缩影!

只有离人民更近才能离受众更近,只有坚持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进受众心坎里,才能鼓舞人、感动人。

河北日报全媒体新闻编辑部记者贾晓煊

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与河北省档案馆联合策划推出33集系列微纪录片——《红色档案印初心》。我们希望带领广大受众一同走近珍贵的燕赵红色档案,追寻蕴含其中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汲取奋进力量。

档案资料五花八门,那些模糊的手写字迹,竖版繁体的阅读习惯,甚至一碰就要碎了的纸张,都让我对这项工作战战兢兢的。每次去档案馆查阅资料,都要戴上白手套,一天下来,手套都黑了。

这是1945年获鹿县政府收录的关于挂云山惨案的情况报告,从这份档案材料中我才知道,就在离石家庄市区只有20公里的挂云山上,有一段堪比“狼牙山五壮士”的跳崖壮举。六个平均年龄只有20岁的年轻人,与日伪军顽强战斗到最后一刻,即使跳崖身亡也不向敌人投降。

挂云山山顶的风很大,吹得红旗猎猎作响。听着这段红色故事,我仿佛看到在他们身后,更多的人为保卫家园付出的伟大牺牲,那一刻,我离他们好近。

要完成一集7-8分钟的微纪录片,不是那么容易。撰写的文稿脚本,一次次推翻再来,只是想把故事讲得更清楚一些,更生动一些。为了拍摄大范围移动延时,腿僵直得打不了弯,低头盯着航拍操控屏幕,脖子晒到爆皮。

我们拍摄人物,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和精彩事迹。我们拍摄历史脉络,追随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程。我们拍摄城乡巨变,感受时代变迁。

红色血脉赓续不息,动人故事还在继续。回首往昔,才知道信仰的力量,展望前路,才明白使命的担当。

河北新闻网记者焦策

2021年1月6日,是石家庄实行疫情管控的第一天。

疫情就是命令。第二天,河北新闻网率先上线《全力以赴打好疫情防控歼灭战——直击石家庄系列直播》,派出多路直播小分队深入抗疫一线,现场直击闭环管控下的石家庄。

社区街道、医院小区、高速路口、商场超市,疫情之下,谁也不清楚病毒藏身在何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直播记者一次次出现在镜头前,给受众带回一手的信息。

我们直播石家庄流调队,见证工作人员如何同时间赛跑。直播“火眼”实验室,看到了是什么在为3天1100万核酸检测助力。走进火车站,报道并帮助返石人员顺利回家。

在做石家庄抗疫爱心接力直播的时候,我们的主播跟随星火志愿天使护卫队志愿者唐润雨,一起去接医护人员下班。这是记者离危险最近的一次。

直播开始前,有人建议在志愿者的车上安装固定镜头,这样就不需要主播出镜。可是我们的主播却说,为了直播效果,必须要亲自上。就这样在小唐的车中,我们的主播和她,都武装到了牙齿。防护服、手套、口罩、护目镜捂得严严实实。

果不其然,这场直播的观看体验达到了顶峰,在短短的两小时里,超过500多万的网友与我们互动,网友们纷纷点赞说,感谢这些逆行者,为这个城市添了一份温暖。

疫情过去了,回想起那段日子,有艰辛,有成长。但同时也觉得身上的责任更重了,这既是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也是新闻工作者的担当。而这,正是我们这群年轻记者最美的样子。 

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赵丽肖

2021年1月6日,我和很多人一样开始居家办公。和1100多万石家庄人一起,以自己的方式,向新冠肺炎疫情宣战。

给你三天时间你能做些什么?

三天,太短了,我甚至看不完一本小说,追不完一部电视剧。但是在2021年的春天,我们所有人都目睹并参与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3天,1025万人,全部完成核酸检测。石家庄做到了!这背后,是寒夜里被冻得红肿的双手,是累到抱着采样试管瘫坐在电梯口的医护人员,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忙碌在检测现场的社区工作者。

每一个河北人,在一夜之间,成为了真正同呼吸共命运的群体。

做点什么,对,一定要为河北人民做点什么。这是党媒的职责,也是我身为记者的初心和使命。

为了给正在全力以赴抗击疫情的河北人以鼓励,为了让还在居家隔离的河北人民从低落的情绪中走出来,我以大量鲜活的素材为基础,撰写了《认识一下,我就是“热搜”中的河北人》一文。

邢台司机老吴在衡水滞留两天,他放着近在眼前的宾馆不住,吃住都在卡车上解决,他说,“不是住不起,是不愿意给人添麻烦,核酸检测结果还没出来,自己待着更好。”

藁城区公安局巡特警大队副队长张月礼是第一批赶赴疫情“暴风眼”小果庄的民警。“这里最危险,但不要来替我”。他和21位民警,像钉子一样,把自己钉在最危险的地方,整整81天。

稿子写完已是深夜,我的心被一种崇高的情感激荡着,河北人的“慷慨悲歌”,有了新的意义!

这篇文章火了。外地网友被河北人感动落泪,河北人自己,也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前进的力量。河北的网友说,“我们不是不做事,我们只是不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疫情终将过去,因为我们相信河北人的力量。我们也相信,无论中华民族在什么时候,遇到怎样的危难,总有一群最勇敢的人,不辞千辛万苦,为你而来。

好记者,好故事

仍在继续……

心中有光,始终前行

致敬每一份理想与担当!

(编辑/常方圆、刘荣荣 视觉/王戬芬

责任编辑:赵耀光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