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河北盐沼湿地植被覆盖面积增加1倍多

2021-11-10 03:21:26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苑立立 通讯员王迪)近日在唐山曹妃甸新城青龙湖畔看到,木槿茂盛,龙柏翠绿,盐地碱蓬暗红,一幅红绿相间、水系环绕、植被繁茂的湿地美景。

图为河北省地矿局水勘院工作人员正在取水做水质调查研究。 

半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白茫茫的盐沼湿地,植被稀少、禽鸟鲜至。“如今这儿的水也清了、树木也多了,连东方白鹳等珍贵鸟儿也能看见了。”住在青龙湖畔的张大爷说。

盐沼湿地是河北省滨海湿地三种类型之一。青龙湖畔的土壤盐渍化程度高、水系连通不畅、植被覆盖率低,是典型的退化盐沼湿地,非常适宜盐沼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图为河北唐山曹妃甸青龙湖畔现状。

今年2月,河北省地矿局水勘院选取这里1.5万平方米的区域,用于开展基于生境微处理的滨海湿地修复技术模式研究。

生境是指物种或物种群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生境微处理就是调整物种或物种群体周边的生态环境。该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就是构建盐生环境下以碱蓬为主和水生湿生环境下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修复技术研究。

“碱蓬和芦苇均为滨海盐碱地修复的先锋植物,不同的是盐地碱蓬耐盐能力更强,其生长情况还能反映土壤盐度,而芦苇兼具净化水质的作用。这种植物群落修复技术具有低成本、节淡水、可持续,对原生环境没有威胁的优点。该技术目前在行业内还属于创新性较强的湿地修复技术。”项目负责人马旺表示。

站在观景台上,环顾研究项目的试验展示区,白榆、木槿错落而生,冬青、芙蓉葵生机勃勃,盐地碱蓬肆意生长,水中的芦苇随风摆动。

马旺告诉笔者,根据近20年来滨海湿地景观结构的动态演化特征研究显示,试验展示区土壤粘重,呈淤泥状,透气性差,含盐量高。盐地碱蓬、芦苇、白榆成为修复首选,同时还伴有芙蓉葵、冬青、桑树、龙柏等耐盐适生植物,全力构建以碱蓬—芦苇植物群落为主的立体植被修复模式。

图为河北省地矿局水勘院工作人员正在查看土壤含盐量。

试验展示区地势北高南低,项目组根据地形特点,将其划分为景观提升区、滴灌引导修复区和水生植物区3个区域,并用一套T字型滴灌系统将各个区域连通,打造成一个“补水-降盐-修复”一体化自循环湿地生态系统。

大量的盐地碱蓬被集中种植在试验展示区的核心区域——滴灌引导修复区,发挥降低土壤盐度的主力作用。“盐地碱蓬颜色越暗红,土壤盐度越高。我们会定期查看植物的生长情况,监测土壤盐度变化并及时采取措施。”马旺介绍,除去植被,他们还通过监测三种坡度环境下盐地碱蓬生长情况,利用秸秆改善土壤结构以及设置排盐管等多种方法,降低土壤盐度。

对于湿地生态修复而言,水文起着决定性作用。项目组将原本不连通的水系打通,改善芦苇生长的水文环境。当自然降水不足时,便及时开启滴灌系统以确保供水。当区域内水系连通、安装水闸之后,雨水可得到有效汇集,水位也可被精准调节。“这样一来,区内水系自循环良性运转,芦苇长势和覆盖率得到大幅改观。”马旺说。

据介绍,经过8个月的修复,试验展示区内植被覆盖面积增加1倍多,蓄水量增加5000立方米,景观提升区东侧土壤盐度已由初始的40‰降至5‰-8‰。

责任编辑:张永猛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