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赵县光辉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何以成为全国典型

2021-11-16 01:32:57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合作社是市场条件下农民自愿的组织形式,也是高效率、高效益的组织形式。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布30个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赵县光辉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成功入选。

从2013年成立至今,赵县光辉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开展以生产托管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农机与农艺共融、新技术引进与创新以及农产品品牌塑造,开展高标准生产托管服务,实现了设备管理信息化、田间作业智能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服务品牌化,探索出一套适合当地实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促进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土地经营规模化,节本增产增效

“把地交给合作社,不用自个儿种,多打粮不说,还能多挣钱。”这种托管种地方式,让多年来习惯自种自收的赵县停住头村村民贾胜华格外高兴,“原来农民还可以这样当。”

3年前,贾胜华将自家12亩地全部托管给合作社。他算起了自家的种粮账,“自己种地,种子化肥花费只多不少,不算人工,一年到头一亩地挣不了千把块钱。现在耕种管收都交给合作社,每亩地能增收500多元,农忙时还可以在合作社打工,这样算下来一年能多挣1万多元。”

“谁说种粮不赚钱?关键要看怎么种。”赵县光辉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风娟告诉记者,10年前,她放弃县城的工作,回村种地。2013年10月,她牵头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规模经营,推出托管代种服务。

合作社的利润从哪来?姚风娟答得干脆:“向土地规模化经营要效益。”

“合作社由最初的零散地块,连片扩展到大块耕地,开展耕、种、管、收、储、销等全方位托管服务。”姚风娟介绍,相比一家一户的传统耕种,托管后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扩大了种植面积,因为规模经营,合作社在农资成本、农资用量以及水电设施的投入上也大幅下降。

目前,赵县光辉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已由组建之初的31人发展到196人。为满足村民的不同需求,合作社探索出了带地入社、土地流转、土地托管3种合作经营模式,直接服务农户800多户,全程托管周边乡村耕地1.8万亩。

小地块连成了片,规模出效益,合作社的优势显现出来。姚风娟给记者算了一笔增值账,托管后,化肥、种子、农药批量订购,亩均降低生产成本5%至10%,每亩节省100至200元;与敦煌种业签订原种麦种订单,每公斤比普通小麦高出1.8元左右;玉米专供饲料厂,一公斤多卖0.4元。

“单看一亩地没多少,可1.8万亩一里一外算下来,纯利润300多万元。”姚风娟说。

全程机械化,“智慧种地”精准高效

日前,在赵县姚家庄村的农田里,两台旋耕机、一台撒肥机正在全力耕作,安装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拖拉机拖着一台新型精量播种机播种小麦。站在地头,姚风娟用木铲拨开一垄种好的田埂,仔细查看小麦的播种密度。

“拖拉机装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仅解决了‘播行不直’问题,还可以根据设定轨迹进行自动作业,误差非常小。”姚风娟介绍,在拖拉机的驾驶室内装有触控式液晶显示屏,屏幕上,农机作业和田块环境等一览无余,“现在1小时能精量播种20多亩,不仅能够节约种子和节省劳力,还解决了缺苗断垄问题。”

在赵县光辉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大院,一排排现代化的农机具引人注目。“这是玉米联合收割机,能一次性完成玉米摘穗、剥皮、收集装车;这是植保机,可用来除草和田间防虫;这台是粉碎打捆机,可以把作物秸秆打碎、除尘、打包……”姚风娟逐一介绍,“瞧,150台套农机,耕、种、收到打捆、烘干,应有尽有。”

农机装“大脑”,推动农业效率变革。姚风娟说,1.8万亩地,平时只要30多人,农忙时再雇80个临时工,一个人就能管200亩地。

从会种地到“智慧种地”,合作社在托管服务中全力打造“两张图、一车间、一台机”,实现了农机精准变量施肥。

“两张图”分别是“长势图”和“处方图”。“长势图”是运用无人机搭载多光谱传感器,航拍遥感小麦长势进行数据处理,获取小麦长势图。“处方图”是运用赵县土肥站测土配方技术实践,根据作物产量目标,分析不同地块和区域对肥料需求的差异,计算生成变量施肥处方图。“一车间”是建设智能配肥车间,使用智能配肥机实现肥料按需定制。“一台机”是集成北斗卫星导航和无线传感技术,打造高效精准施肥作业机。

目前,合作社每季配肥大约800吨,满足了周边托管地块的肥料需求。同时,利用大数据科学选取测点,进行土壤氮磷钾元素含量和温度、湿度分析,种啥作物、怎么施肥、施多少肥,一目了然。

在托管服务中,合作社推广应用了“小麦秸秆覆盖+玉米高速精播+对行淋灌节水灌溉”“玉米籽粒收获+低温烘干”“玉米全生长期植保施药”等技术模式,总结出一年两熟区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实现了优种优收,小麦亩产提高105.5公斤,玉米亩产提高163公斤。

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这两年,姚风娟种地种出了名气,合作社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她又开始琢磨,效益咋突破,一粒麦子还能做啥?思来想去,她瞄准了粮食加工链条。

进入合作社的石磨面粉生产车间,一台台石磨滚动着。门口架子上堆放着统一包装的产品,袋子左上角的“冀兴隆”商标非常醒目。

“一袋5公斤,至少卖80元。”姚风娟说,石磨面粉采用古法石磨工艺,低温研磨,最大程度保留了小麦的营养,加工过程中保留麸皮,出来的面粉呈现淡黄色,麦香味浓郁。玉米收获后,也可以复制这条路子,把优质玉米做成玉米面、玉米碴,相比直接卖玉米粒收入翻倍。

瞅准机遇,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合作社根据农户托管需要,在产中规模化作业基础上,向产后农产品收储、精深加工等环节拓展。

2017年,合作社建设了一座可容纳500万公斤粮食的粮库,当年为800多农户存储粮食150多万公斤,每公斤粮食增收0.1至0.16元。2018年,合作社有了自己的“粮食银行”,开展粮食收储和经营,农户在收获粮食后,可存储到“粮食银行”或按国家保护价出售给“粮食银行”,每年增收300余万元。2019年,合作社注册了“冀兴隆”商标,搞起了小麦加工,年加工小麦4500多吨,共带动800多农户年增收240多万元。

“种粮有专家,销售有订单,各环节都参与,增值收益更加可观。”姚风娟说,合作社牵头成立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把玉米、小麦、小杂粮加工和销售纳入经营范围,探索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增值模式。

立足乡村振兴,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面向未来,姚风娟又有了新的打算。顺着她手指的方向,在合作社机库对面,还有一个小院,她想开个农家乐,建个生态小菜园,让城里人到这里既能采摘也能吃饭住宿,有机会体验一番田园乐趣,也让更多农户共享产业融合带来的增值收益。(河北日报记者 郝东伟)

责任编辑:张永猛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