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 筑起北方“绿色长城”

2022-03-11 05:52:49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河北黑龙江青海甘肃四省代表委员共话三北防护林——

筑起北方“绿色长城”

编者按

生态兴则文明兴。

沙漠化、水土流失从来都是全球危害最大的生态灾害,而横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最大程度降低了这些灾害,已然在我国北方筑起一道绵延万里的“绿色长城”。

三北防护林工程,作为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启动的第一个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已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3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

当前,三北地区生态依然脆弱,三北防护林工程仍在接续推进中。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河北日报联合黑龙江日报、青海日报、甘肃日报,邀请来自四省的代表委员,共同畅谈如何持续不懈地推进这一伟大工程,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方金华:

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造林

河北日报记者 曹 智

“希望在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中,有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实现更高质量造林绿化,也希望各地加大培训力度,让三北防护林工程的造林绿化更加科学高效。”全国人大代表、廊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业推广研究员方金华说。

三北防护林工程从1978年实施以来,建设范围先后涉及我省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唐山、保定、廊坊、石家庄、衡水、沧州、雄安新区等地的84个县(市、区)。截至2021年底,在我省累计完成营造林4156.62万亩。

40多年来,三北防护林的社会效益持续发挥,拓展了区域绿色生态空间,优化了当地社会发展环境,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建设始终坚持走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路子,把生态建设与群众利益紧密结合。“十三五”期间,我省工程区累计发展以核桃、板栗为主的经济林26.2万亩。

2002年,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实施,廊坊进入实施范围。方金华代表清楚地记得,2002年至2003年8月,廊坊市植树造林120万亩,相当于该市2002年以前10年间造林面积的总和。值得注意的是,120万亩的造林面积中,民营造林占到了95%。

由于廊坊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取得了突出成绩,2003年8月,三北地区民营林建设现场会在廊坊召开。以“创新经营机制、实施产业带动”为主要内容的民营林建设廊坊经验传播到三北地区。此后,廊坊市造林绿化的脚步从未停歇。

方金华代表介绍,近年来,廊坊市在吸引社会资本造林方面仍走在前头。该市明确扶持政策,有效破解了造林主体动力不足的瓶颈。

廊坊市按照“谁造林、谁投入,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创新14种造林利益联结机制,2016年至2021年共撬动社会资金100多亿元,发动400多家企业、大户(500亩以上)主动参与造林,企业、大户造林占比达到60%以上。同时,廊坊市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拓宽造林绿化空间,有效破解土地制约的瓶颈。

方金华代表表示,遵循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全省林草部门应全力支持耕地保护战略。“三北防护林工程在平原地区开展时,各地要注意创新农区林网建设新模式,拓展平原地区造林绿化空间。”

去年,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政策,我省林草部门还对11个承担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任务的平原县进行了督导,各级林草部门一起探讨利用闲散废弃地、村屯周围、林网林带造林新模式。同时,我省还专门印发《关于科学推进村庄绿化工作的通知》,支持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先进经验模式,科学开展村庄绿化美化。

“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的基础上,在三北防护林工程中,各地应进一步创新造林利益联结机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造林。”方金华代表建议,各地相关部门还要指导社会力量做好造林绿化树种选择工作,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绿化方式也要科学选择。方金华代表建议,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人工治理要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坚持飞、封、造并举,实现乔、灌、草结合,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希望各地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科学绿化精神,更多举办工程造林管理技术培训班,有效提高造林一线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技能,让三北防护林更加茁壮和美丽。”方金华代表说。

全国政协委员赵雨森、全国人大代表张家文:

推动三北防护林工程高质量发展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长虹

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粮食生产核心产区,是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的东部起点、重点实施省份。在黑龙江广袤的黑土地上,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涵盖全省13个市(地)的113个县(市、区),建设区域总面积4174.18万公顷。

“林不足,土不牢;林不密,水不保;林不茂,粮不丰。”这是黑龙江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多年来得出的结论。40多年来,黑龙江依托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全力推进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以巩固修复、提质增效为目标,围绕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突出重点、规模治理,大力发展混交林和异龄复层林,不断提高农田防护林质量,筑起了近50万公顷的农田防护林网。

如今,松嫩平原75%、三江平原60%的农田实现林网化,黑龙江省80%以上的农田得到了林带庇护,仅农田防护林对全省三大主栽作物小麦、大豆、玉米的平均增产效应就超过15%。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大庆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张家文就提交了《关于修改防沙治沙法的议案》,根据沙区治理实际提出建议,得到议案审查委员会的认可。此议案作为领衔代表议案,交由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审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张家文代表认为,这对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又是一个有力的指挥棒。“黑龙江要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前进的通道,推进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三北防护林建设,要更加重视林业科研技术的创新应用。”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黑龙江省主委赵雨森建议,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继续强化科技和典型示范引领,科学推进重点区域植被恢复。充分利用乡土树种,营造多层次多林龄针阔混交林。有序实施退化林修复,升级存量、做大增量、拓展容量,推进森林抚育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推动三北防护林工程高质量发展。

三北防护林工程在黑龙江的重点,是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以“更好支持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为主要目标,充分发挥防护林防风固沙、增加空气湿度、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小气候和土壤状况等多重防护效能,有效促进农作物增产。

黑龙江省三北林业建设服务站副站长高振寰介绍,目前,黑龙江正加紧开展退化林修复工作,针对松嫩平原农田防护林林带不整、缺苗断空,以及国有林场林缘带农林交错、人畜损坏的残破林相等问题,利用红松、樟子松等针叶树种以及柠条、沙棘等灌木经济树种,采取封山育林、林冠下更新造林、补植补造等修复方式,以发展混交林、复层林、异龄林和生态经济林为目标,对退化防护林进行修复。

截至2021年,黑龙江省共完成退化林修复建设任务42.11万亩,有效提升了防护林整体林分质量、防护效能和经济效益。

全国人大代表夏吾卓玛:

做好“中华水塔”的守护者

青海日报记者 乔 欣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开启。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自来水公司职工夏吾卓玛走上“代表通道”,向媒体记者讲述青海故事、青海变化。

在三北防护林建设中,青海省采取禁牧封育、湿地保护、植树造林等一系列举措,原先的荒山披上了绿装,干涸的河床流满了清水。夏吾卓玛代表表示,坚决扛起源头责任,更好保护生态,让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滋润甘甜。

以下是她的深情诉说——

我来自青海省,属于西北地区,我们和华北、东北一道都承担着三北防护林建设重任。全省上下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北防护林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抓得紧抓得实抓得细,成效显著。与此同时,我们还担负着保护“中华水塔”的重任,两项工作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我们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所以又称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我的老家黄南藏族自治州,全境属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区,而我的职业又和水相关,所以,对水资源生态保护工作非常关注。我和我们青海家乡父老一样,作为源头人、护塔人,不仅关心自己能喝上放心水,而且还竭尽全力保护生态,保证三江之源源流不断、干干净净,让中下游的人们也用上放心水。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到我们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和前后两次到青海视察,都反复叮嘱我们要守护好“中华水塔”。为了完成好总书记交给我们的重任,这些年我们下大力气,采取了禁牧封育、退牧还草、湿地保护、治沙防沙等一系列举措,特别是通过实施人工造林,森林面积明显增加,植被覆盖率明显上升,水源涵养量不断提高,原先的荒山披上了绿装,干涸的河床流满了清水。同时,我们还使用自主智能操作系统,通过水质传感器、监控视频、无人机等科技手段进行“数据巡河”,努力防治水源污染,保证“一江清水向东流”。

今年全国两会前,我到泽库县调研,碰到一位名叫多杰的七十多岁老人。二十多年前,他把自己的家搬到泽曲河边的一个简陋小屋,义务守护周边近万亩草原湿地,一守就是22年。不管寒冬酷暑,老人每天在湿地巡查3次,已经走了12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走了3圈。我们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河南县,不管机关干部还是农牧民,每周都有两天时间自觉到河边、草场、公路旁捡拾垃圾,已经形成了习惯,为的同样是守护好“中华水塔”。家乡父老尽心尽力的守护,使三江源的天越来越蓝、山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了。

我们呵护水,水又滋养我们。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到农村牧区、工厂企业,亲眼看到生态保护带来的好处。我们州里好几个县都建起矿泉水厂,产品很受市场欢迎。同时,绿色有机农牧业蓬勃发展,黄河旅游线路精品迭出,特色文化产业方兴未艾,乡村振兴有了可靠依托,老百姓的收入不断提高。这一切都生动印证了总书记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们将坚决扛起源头责任,和三北其他省区一道,更好地保护生态,让“三江之源”源清流洁,让“中华水塔”坚固充沛,让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滋润甘甜。

全国政协委员马全林:

绿色成为陇原大地的深厚底色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交会处,是黄河、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些年,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国家生态工程,甘肃生态状况明显好转,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洁、沙尘天气明显减少,绿色成为陇原大地的深厚底色。”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马全林对此深有感触。

从西到东,甘肃境内分布有库姆塔格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以及玛曲高寒沙地,全省沙化土地面积较大。因此,防沙治沙是甘肃生态建设的重点。

马全林委员介绍,如今甘肃已在河西北部风沙前沿地带建成了长达1200公里、面积460万亩的防风固沙林,逐步形成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沙漠边缘防护林体系,对阻止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合拢,保护河西走廊绿洲发挥了重要作用。

“典型生态系统、主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成群的岩羊、藏野驴在祁连山区域经常出没,特别是野骆驼、雪豹、大熊猫等旗舰种群有较大增长,这充分反映出甘肃生态建设的显著成效。”马全林委员说,“十三五”期间,甘肃省林地面积有较大增长,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超过10万公顷。作为全国唯一同时推进3个国家公园建设的省份,甘肃省自然保护地达到233个,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3.42%,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防沙治沙作为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态、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必须重视科学绿化、精准治理。马全林委员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这些年甘肃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在防沙治沙的实践中,甘肃在民勤、敦煌等地建立了一批防沙治沙实验基地和示范县。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建成了沙漠化与风沙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荒漠化防治国际培训中心等重点科研基地。甘肃治沙科技工作者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防沙治沙在理论和技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流沙控制技术、治理模式、机械化治沙等生物固沙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形成了许多行业标准和成功范例。

1974年建立的民勤沙生植物园,长期以来持续开展固沙植物引种驯化工作,为不同生态区域防沙治沙筛选出众多优良的固沙植物,2021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为国家种质资源库。

随着三北防护林体系的纵深推进,甘肃已建成以农田林网为主的百万亩农田防护林,创建高标准农田项目,走上生态改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王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